About虛擬&實際

@分享虛擬與實際的世界中所遊玩的心得紀錄,從物理化學到生命科學、從人文藝術到現代科技、從虛擬介面到實際生命體。享受的只是一種學習與體驗。若文章內容有誤,歡迎提出以供修改,對文章的回饋,歡迎寄信給我!一起分享,互相學習成長的環境。
@個人簡介在『關於韃靼』
@我是韃靼~我的信箱:chenyuquan at gmail dot com

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

好心沒好報的工程師與科學家們…_from Yahoo

為什麼人總是不滿於現況,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們習慣於當下,習慣於更好。要求的更多,需要的更多。
於是乎~就會越對"理所當然"的事情感到"很理所當然。
事實上這樣是扭曲的觀念。
借由一篇科學領域的文章,可以推廣到整個人生態度。

--------------------------------------------------以下是正文-------------------------------上網時間: 2010年03月25日

關鍵字: 工程師 科學家 觀點

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專欄作家Thomas L. Friedman提出建議,認為應該大力宣傳像是「英特爾科學獎(Intel Science Talent Search)」頒獎晚會這樣的活動,讓其現場實況能在MTV、ESPN等頻道轉播;他的理由是,如此能塑造此類活動在大眾心目中的名望以及“酷”的感 覺,甚至激勵讓那些愛追隨好萊塢明星的莘莘學子們另尋效法對象。

這點子不錯,也有可能成真;但我想退一步問:我們是如何落到現在這步 田地,讓各種日常瑣事、永不消失的醜聞、甚至是產業菁英的死訊充斥於新聞標題中,讓那些是真正改革者、創造者的科學家工程師們,反而成為被忽略或是被嘲笑的對象?

以上的問題無法簡 答,如此狀況的產生也沒有明確的因果關係;但我有我的理論,原因其實很簡單:科學家與工程師是在無意之間自己搞成這樣,可說是「始料未及定律(the law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的一個例子。

我為什麼這麼說?回溯1940年代到 1960年代晚期的大眾傳播媒體報導,那時候的工程師與科學家往往是雜誌、電視節目、勵志故事的主角人物,被譽為協助大眾更進一步認識週遭世界以及開發節 省人力、改善生活產品的領袖級人物。那些讚揚、掌聲喝采與尊敬,都是曾經真實存在過的。

來到現代,被認定為工程師與科學家的 族群,總被看成怪咖、宅男、書呆子──其中或許有少數人贏得大眾尊重(例如比爾蓋茲、張忠謀…),但那些實在是少數案例──總之幾乎達到了爹不疼、娘不愛 的地步。

這個教訓是,當你做一種工作做得太好而且看起來很容易,旁人賞識的眼光馬上就會消逝不見,事實上還出現殘酷的轉變。

日 復一日,人們早就已經對眼前不可思議的科技進步習以為常,甚至只會要求;他們認為這一切都是常態、是自然發生的事情,就像呼吸一樣,沒有想到那些付出的汗 水、辛勞,以及讓所有複雜的東西化為現實所需接受的、那些數不清的訓練。(想想看,要如何才能把電子設計專門知識、材料科學、量測科學等等化為一顆IC, 而且單價可能不到1美元…)

每次部份評論家對一支新手機品頭論足,而且隨口就堅持「他們應該加入某種功能」,或是「他們應該 這麼做、不是怎樣怎樣」,我就覺得彆扭,心裡面的OS是:老兄,你說的簡單,因為你不需要去做。

我的結論是,工程師與科學家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以來聲望逐漸消失,是因為他們的成就超出了所有人、甚至是他們自己的期望。

未來主義派作家Arthur C. Clarke曾說:「所有足以稱之為先進的科技,就跟魔法沒兩樣。」而我們已經擁有了魔法、敬畏之心已去,甚至將之視為日常可見、垂手可得;我們也發現, 創造這些日常可見、隨手可得的成就,竟得來不被稱道、不受讚許的結果。

(參考原文: Opinion: For engineers, no good deed goes unpunished,by Bill Schweber)

-----------------結束了,繼續說說---------------

的確看了許多報章雜誌,社論言談。都可充滿了許許多多的忘本的文字與觀念,也許這些人可以說:反正科技都已經進步了,要求這些本來就是應該的,丟了大把的經費,有這麼多人研究,本來就應該要有很好的產品,很好的功能。

換句話說,一個人做的太好(或者已經有好的地方),一樣就會有出現如下的聲音:他怎麼這麼糟糕,連這個也不會,那件事情這麼簡單,不會這樣那樣做就好了喔....之類的。

蠻可悲的,就像我們只知道天鵝表面優雅的滑水,殊不知,水面下快速滑動的鵝掌是如此的不堪(恕我用不堪,其實也沒多不好)

眼光淺薄的人只會看成功人的表面,不會去思考此人背後的努力。

結論;

管他怎樣,自己活的充實不妨礙他人才是最重要的。
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層面,
物質形態本來就是一種無法滿足與容易陷入無底洞。
要追溯根源阿~高傲的人們,殊不知是陽光使你們活著,殊不知是土壤使你們活著。

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