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虛擬&實際

@分享虛擬與實際的世界中所遊玩的心得紀錄,從物理化學到生命科學、從人文藝術到現代科技、從虛擬介面到實際生命體。享受的只是一種學習與體驗。若文章內容有誤,歡迎提出以供修改,對文章的回饋,歡迎寄信給我!一起分享,互相學習成長的環境。
@個人簡介在『關於韃靼』
@我是韃靼~我的信箱:chenyuquan at gmail dot com

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網路教材_電腦虛擬儀器圖形編成-LabVIEW實驗教材

前言:
之前在網路上找到一份教材-"電腦虛擬儀器圖形編成-LabVIEW實驗教材",是北京中科泛華測控技術有限公司在網路上提供的(這點可能要確認是否有誤用!?)。這個教材著重在儀器測量以及分析的部份,雖然篇幅不多,但也提供了一些資訊,對於初學者或者對儀控不熟悉的人可以快速瀏覽得到概觀的了解。我紀錄並思考了我所需要的地方於內文中,以供自己以後找尋資料方便。

內容:
前兩章講一些LabVIEW的基本設計概念,還有資料擷取的概念以及程式的部份。

    P.29提到平均化可以減少雜訊誤差,提供了一個公式為: 
    不過採樣數到某個程度(估計是10K以上)平均後的效應應該就不大了。

第三章則提到了儀器控制,講了GPIB與VISA的設計概念,對於並不常接觸GPIB儀器的我來說,這倒是提供了濃縮版的資訊。畢竟RS232等與GPIB在底層VI控制儀器多少有點不一樣,雖然整體的概念是相似的(軟體設計),但在理解硬體上還是需要學習基礎的知識(建議搜尋網路上的資料補強)。

    通常就我知道的GPIB或其他串列、並列埠的控制,常常都會需要設定一些不同的程式語句,標準語句如: 
ASRL[board][::INSTR] {SERIAL}//
GPIB[Board]::primary address [::secondary address][::INSTR]
    例如GPIB::2::0::INSTR表示與主位址=2的GPIB設備建立通訊。

   但是在NI裡的VISA (Virtual Instrument Software Architecture)裡可以統一此規格,變成使用相似於USB介面的COM N即可以進行控制(但仍然要遵循不同儀器所提供的Command ),可以減少儀器設定上的手續。

第四章則介紹了分析數據的部份,例如訊號的混頻與頻譜分析、數位濾波器、曲線擬合等等,很多都是以前在實驗時,還要將數據以筆記抄下,然後在到EXCEL處理的工作,現在都可以直接在軟體內使用。(講這個好像透露自己的年代!)

    Aliasing (混頻),提到了Nyquist sampling theorem,若採樣頻率=100,則最高的信號頻率不得超過50 Hz,若超過則會偏差,而偏差的大小則根據:
    例如採樣頻率100 Hz, 輸入訊號頻率=90 Hz,則數位訊號頻率為:
    2*50-90=10 Hz, 所以10 Hz & 90 Hz是一樣的,以此類推40/60 Hz, 51/49 Hz都是無法分辨的訊號。
    而以上的窘境則可以加入數位濾波器,例如已知所使用的採樣頻率為100 Hz,則加入可以濾掉50 Hz以上的訊號,這樣若擷取訊號中有10 Hz的訊號,就可以確定真的為10 Hz的訊號而不是90 Hz的訊號了。

第五章則講了一些套裝軟體的介紹與概念,例如PID(沒用過,自己寫過簡易版的)、影像處理等等,因為研究領域的關係,一般測量的儀器用的並不多,通常都是以處理過的數據(例如光譜儀,氣相層析儀等等),即使後來有使用到DAQ卡、自拼電路等等,其數據演算也都是自行撰寫符合可用的就好,所以這些功能也就不清楚到底好不好用了。

後記:
這篇延宕許久才做紀錄,實在是對自己不夠嚴格,其實內容記載的部份是便於以後的搜尋,但是延遲這麼久需要思考一下以後做筆記的模式,才不會落得事追人,而不是人追事!!~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三維電腦斷層掃描-新的系統整合-1

前言:
最近到了新的研究單位進行軟硬體的整合,工作主要是整合-三維電腦斷層掃描的系統。由於不管是影像接收裝置還是X-Ray的控制,或者是多軸平台的控制,都用了不同的控制介面。其中影像裝置(Flat Panel)用的是Camera Link(.net or .dll)而CMOS是(Active),X-ray(.net),多軸控制平台(GPIB/ RS232),X-Ray 頃角調整器為Modbus。這邊會稍微紀錄一些個別與整合上所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方式(若有的話)。

原因與目的:
原本實驗室已有舊的整合系統(射線源、載物平台、影像系統),但是射線源的部份一直出現問題而無法完整的整合進去,且整個系統的使用流暢度上還有待加強(包含操作介面)。

挑戰點:
    硬體面:
除了之前在南港與人合作藍芽無線射頻測試系統外,這個幾乎是全新的專案,相對於在NTU(包含以前),這次的介面用的更廣(RS232/Camera Link/Modbus...etc)。
用到的儀器有:
X-ray 射線源
Flat Panel/ CMOS
...
(硬體清單待補充)

    軟體面:
撰寫所需的基礎更多(C/C++, Image...etc),因為廠商提供的source code並不是完整的低階support,而是已經封裝程中高階的指令(C++),雖然給了很多範例,但是對於C/C++沒有接觸的我,是個大挑戰。

整合部分:
前期主要的花了時間在學習C/C++語言以及理解廠商給的"範例",可惜的是原廠其實並沒有非常的"支援"底層程式的封裝,而有些原廠軟體內的指令也"沒有"在廠商提供的source code內(封裝成DLL file)。所以從中間稍微修改了一些部分已達成可以直接從Camera Link取回"最原始的緩衝資料",為什麼說是最原始的緩衝資料呢?因為根據廠商提供的範例裡面得知,從Camera Link取回的buffer必須在經過程序"UnscrambleALL"的處理,才能得到經過完整順序排列的一維陣列檔案。

經過初期的辛苦後,可以順利的A.設定Flat Panel的大部分參數(是的,只能夠設定大部分的參數!),還有B.取回沒有unscramble的初始檔案後,我就先開始進行整合的部份了。整合的部分我則是以Event-Queue-State Machine的架構為主,已經先整合進去的有Flat Panel以及載物平台的旋轉軸,而預留了載物平台的其他軸 & CMOS & X-Ray射線源的部份。

載物平台的設定比較簡單,因為經過RS232使用的是VISA即可以進行通訊,不過舊有的整合系統將VISA包裝成Stage專用的SubVI(包含儀器設定全包,載物平台全包),我個人覺得太過累贅,於是將其拆開寫成較小的控制元件(只針對最低階即可),這樣可以將載物平台(Stage)拆分為三個部份,在後續的整合上會更加靈活。

後記:
目前已經可以進行三維影像的拍攝(3D-CT),但是取得的仍然是原始的檔案,會藉由測試的時候,順便拍攝暗場與亮場的影像來研究如何進行Dark/ Flood校正,而影像儀器本身的缺陷點問題在之前已經解決,只是可以更進一步討論如何達到更佳的結果。

下一步:
試拍360度的影像圖、研究亮暗場校正、測試X-Ray的系統(64bit)、整合載物平台其他軸、整合系統架構的再優化。

關鍵字:
Three-Dimen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3DCT)
LabVIEW
Image Acquisition

2014年2月20日 星期四

未來的小趨勢

(待補充)
前言:
之前一直都有再追蹤微機電(電子電機)/自動化/軟體開發的相關資訊,也有收錄幾篇有關感測器(傳感器)相關的文章,未來這些一定是個良性發展的趨勢。

正文:
這一陣子都有在注意相關的新聞,從去年(2011-2013)以前鴻海就開始進入自動化機械人,到今年出傳出鴻海跟Tesla(特斯拉汽車)有合作意願(我還沒查詢到確實的資訊)。然後亦傳出APPLE與Tesla也有合作計畫,這些當然都顯示雲端、智能化、自動化、機械人的時代正式邁入新的局勢。

倒也不是因為這幾個消息表示如此,像機械人大國-日本,也一直耗費鉅資投入研發與量產。但是我個人認為機械人(包含自動化),非得與軟體同時合作,還有整個生產線的支援,才會有爆發式的成長。而早期微機電、自動化系統、軟體開發的發展都是累積其能量。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系統整合,例如近幾年吵很大的智能家庭,但是都還是片斷的整合,沒有統一規格。應該各家廠商同時訂定標準硬體輸出規格,搭載軟/韌體的相同標準。在這樣的條件下,家庭買了不同廠牌的家電器材,才能用相同的使用者介面去監控。而不是各家做各家爽而已。

暫時還沒有瞭解更多資訊,先快速的寫下以上的文字做為紀錄。以待後續的補充!

關鍵字:
車用電子
系統整合
綠色能源
機械人
鴻海
感測器
智能家庭

2014年1月30日 星期四

台大之後的面談趣事~

前言:
這幾個月面試了幾間公司,雖然不多,但是面談中的樂趣很多,也看到很多,想要記錄下來。

正文:
過年前的日子,有些機會與一些公司的主管面談聊聊,有幾點很有趣,總結一下:

1. 百X泰的主管,給予不清晰的方向,新方向應該還是由對的專業的帶領,雖然很多人都會提出主管通常不會是技術最強的,但至少應該是最通徹瞭解的(例如軟體主管給硬體主管帶領,實在是不優),可以省下很多冤枉路,另外我很介意的大問題就不在此提出。

2. 承X科技的技術長講得很直接,台灣的就業環境是委屈不少年輕有能力的人,可惜在第三點的相輔之下,的確無敵Costdown。(此技術長是我目前最欣賞的人了,可惜沒機會under在他的team)

3. 神X電子的主管說得很好,“台資的企業再怎麼大還是台資”,心態不會變。這讓我想到以前參與的某新創公司,即使是引領外資,骨子裡還是換湯不換藥。

4. 碩X企業的老闆本身雖然非常有能力,不過可能我開的薪資太高,導致在討論工作內容的過程拖很久,不果斷的態度讓我覺得還是不要接受OFFER。
附記:最後確定給了Offer

5. 故X的博士提出工作環境就是官僚體制的地方,就是官官僚撩,上行下效。但是,工作內容會是個非常有趣的地方。

6. 台大地質系的教授:其實從這邊知道學術界真的環境已經潰不成軍,會留下來的除了不想離開的、有熱情的,剩下的只不過是混口飯吃的。所以要找個Research Assistant都很難找到...殘念。

7. 光寶科(建興電子)的博士處長提到整合跨領域的人不好找,這是事實,學術體制十年內被搞成如此,的確不可能有100%匹配的。可惜開的薪資就是業界行情價,對於我來說我認為只考慮我沒有實際的業界經驗年數吧,若不是剛好有相關性的研究經驗,我想連錄取都沒有。

8. 佳世達的來電提到公司的一部份是要跨入3D-Printer,但我認為在已經創意出來後的加入戰局(已經晚了兩年),真的只能玩改良、微創新(?)與價格戰,台資的思維總是慢了一小步。
附記:後來此公司是要做骨材之類的~

以上的主管大概都是40~50+up years的人,雖然樣本數不足,但不同的高度給予我的feedback內涵也不同(可配合彭明輝老師的一些文章搭配思考)。

但是都有一個很清晰的狀況就是,若俱有適合的能力,絕對不會是22K或低薪,但是有被costdown就是了。所以千萬不要說自己沒能力,其實是沒有膽子去努力。(這邊的議題具有非常廣闊的討論方向,也許有機會可以寫一篇嘗試討論看看。)

而學術界若沒了熱枕,其實待的人也不多了,因為現在出國留學的人潮也沒以往這麼盛行,連帶的讀博士班的人也少了。

這樣的亂搞下,彼此都受傷害。身邊也不少朋友或朋友的朋友不是出國深造,就是遊學打工或者直接待在當地努力,其實為的都是一個理想。

這也讓我想到以前的老闆,不過個中滋味就不適合在公開場所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