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虛擬&實際

@分享虛擬與實際的世界中所遊玩的心得紀錄,從物理化學到生命科學、從人文藝術到現代科技、從虛擬介面到實際生命體。享受的只是一種學習與體驗。若文章內容有誤,歡迎提出以供修改,對文章的回饋,歡迎寄信給我!一起分享,互相學習成長的環境。
@個人簡介在『關於韃靼』
@我是韃靼~我的信箱:chenyuquan at gmail dot com

2009年8月16日 星期日

China probe to launch in October_from Yahoo

China probe to launch in October 

China's first unmanned Mars probe is being readied for a launch later this year, state media reports.

Russia and China have agreed to co-operate on Mars exploration

The Yinghuo 1 orbiter is scheduled to lift-off alongside Russia's Phobos-Grunt spacecraft aboard a Zenit rocket in October after final testing.

The probe will slip into orbit around Mars some 10 months later.

It will investigate what happened to the water that appears to have once been abundant on the planet's surface.

The 110kg (242lb) Chinese satellite, developed by the Shanghai Space Administration, will carry eight pieces of equipment, including two cameras, the report said.

China became the third nation to put a man into space when Yang Liwei piloted the one-man Shenzhou 5 space mission in 2003.

In 2007, the country despatched an unmanned spacecraft called Chang'e to orbit the Moon.

Last September, Chinese astronauts, known as "yuhangyuan", stepped outside the Shenzhou 7 spacecraft to carry out the country's first space walk.

China is due to launch a space module next year and carry out the nation's first space docking in 2011 as a step towards its goal of building a space station, state media say.

Phobos-Grunt is an unmanned probe that will touch down on Mars' biggest moon Phobos and then return a soil sample to Earth. It will also study the Red Planet from orbit, including its atmosphere, dust storms, plasma and radiation.

Yinghuo 1 and Phobos Grunt will blast off on a Russian carrier rocket from the Baikonur Cosmodrome in Kazakhstan.

The two countries signed an agreement in 2007 to co-operate on Mars exploration.

Information form BBC news China probe launch in October
========THINK SOME==========

大陸也發射火星探測器了,表示大陸方面的航太也更進一步,雖然台灣的航太也是不賴,不過總是有這麼一點耿卡在那邊,其實不論航太還是其他科學研究方面都這樣,只能說,還差了一點點。

可慶的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其實還是有很多令世界驚鴻一撇的研究成果。

期待從是各行各業的人都人喜愛己所事,奉獻其所力。

2009年8月13日 星期四

碳奈米管拓展電子應用商機_from Yahoo

前言~上次已經聊過碳晶片的商業化,這次討論當前正火紅的CNT吧,話說研所時~我們實驗室也燒過~主要阿貓在燒~後來就可惜沒辦法完全鑑定鐵粉上的材質,否則覺得真是像CNT呀~
:::::::::::::::::::::::正文開始符號:::::::::::::::::
關鍵字: 碳米管 石墨烯 CNT 

碳奈米管(CNT)與石墨烯(graphene)不但可在有機材料中展現驚人的電子特性;同時,在感測器、微電子與半導體元件、場發射顯示器(FED)、奈米電極與能源轉換元件(如燃料電池與一般電池)等電子與電氣應用中,它也存在著無窮的發展潛力。
由化學結構來看,CNT可作為有機與無機半導體/導體的替代方案,但其成本仍是目前最大的限制。然而,隨著應用成長與製造成本減少,其成本也可望快速降低。由於CNT的載子遷移率較矽(Si)更高,因而可製造出快速的開關電晶體,這使業界對於CNT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相形之下,許多公司目前為電晶體所開發的聚合物有機物質,其遷移率仍相當低,嚴重地限制了更多可能的應用。
CNT在電子領域的最初應用將是透光導體,如在顯示器應用中取代ITO、觸控螢幕、太陽能電池,以及連接TFT與前端面板如OLED的顯示器匯流排等應用。

全球業者都在關注快速成長的CNT與石墨烯電子應用,特別是在印刷電路與太陽光電領域,這些材料本身的特性和近期取得的技術進展,大幅拓展了可能的應用範圍,也激起更多廠商投入的意願。
由芬蘭赫爾辛基科技大學(TKK)在2004年獨立而出的Canatu公司,目前正生產基於CNT的薄膜,以及其奈米材料CNT薄膜NanoBud。該公已發表了有關石墨烯與CNT的重要創新和商業應用,包括透明電極、半導體、電阻、電容,以及用於顯示器、太陽能、觸控螢幕和雷射等領域的飽和吸收體等。Canatu的重要創新包括Carbon NanoBuds、傳統CNT與富勒烯間的混合物質、CNT與NanoBud合成製程,以及稱為Direct Dry Printing的元件生產方法;這些創新技術能夠產出超高品質的同質化與圖案化的薄膜。

Canatu著重於薄膜半導體與導體的應用,涵蓋範圍包括太陽電池與顯示器的透明電極、脈衝雷射的飽和吸收體,以及場效電晶體的半導體薄膜等。其圖案化的透明導體薄膜適用於取代LCD與OLED顯示器、薄膜太陽能電池等應用中的ITO。Canatu正與一些公司合作,以將其薄膜產品整合在更多應用中,包括電子閱讀器(e-reader)、觸控螢幕、薄膜顯示器與太陽電池等。
Canatu表示,該公司將針對各種不同的導體、透明物質推出同質且圖形化的薄膜,並將開始為幾家策略夥伴針對其應用規格供應專用的薄膜。Canatu公司CEO David Brown預計,未來五年內,其出貨量可望成長300%。

加州史丹佛大學也針對基於CNT的宏觀電子與奈米電子進行研究,包括瞭解分子與CNT互動的基本原理、金屬/半導體CNT分離技術的開發、自CNT中提煉大型薄膜電晶體的製造與最佳化、以及自組式與圖形化CNT等計劃。
史丹佛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正致力於將可印刷的碳奈米管應用於高性能能量儲存元件之中。史丹佛大學材料科學暨工程學系教授Yi Cui及一位助理教授的研究範圍包含了具備極高能量與功率密度的全新超低成本複雜印刷超級電容、針對電池應用的完整印刷奈米管集電器,以及可伸縮且能穿戴的軟性奈米管能量儲存元件。
Nantero公司則著重於奈米管記憶體與電子元件的開發,特別是基於奈米管的資料儲存元件。該公司的高密度奈米管非揮發性隨機存取記憶體(NRAM)元件採用包含了懸浮式單層(single-walled)或多層(multi-walled)的CNT所製造。對於邏輯閘與CMOS技術的整合,該公司表示深具信心。
2008年成立的SVTC Technology公司結合了Nantero公司的「CMOS-friendly」CNT製程技術,目前也正在SVTC公司於德州與加州的兩個開發實驗室展開研發工作。除了主要對於NRAM通用記憶體的關注重點以外,Nantero公司也正針對採用邏輯與感測器等CNT技術的下一代半導體元件,與授權廠商展開合作。

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UCLA)則積極主導印刷電子、太陽電池與該領域的相關主題進行學術研究。UCLA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教授Yang Yang在混合石墨桸與CNT材料(G-CNT)領域有一些重要發現。研究人員們開發出一種簡單、便宜且可充性的方法,只需一個步驟即可製造出G-CNT材料。作為可取代如太陽電池與可撓性消費電子產品等ITO的高性能替代方案而言,透明導體正顯現出無窮的發展潛力。

儘管包括NEC、HRL Laboratories、IBM、Optomec、富士(Fujitsu)與AIST等幾家廠商均已展示其於CNT與石墨方面的成果,然而,距離可商用化上市還長的路要走。IDTechEx保守估計,大約要到2015年後才可能量產,更樂觀一點的估計也許可提早兩年吧!--->我想指的應該是包含CNT的電子零件產品吧

石墨烯與多層式CNT (MWCNT)目前已在大量生產中,每年產量約十公噸。但據估計,拜爾(Bayer)與Showa Denko等公司在2008年所生產的MWNCT數量總共大約就有100噸。到了2009年,這一數字可望再加倍成長。然而,大部份的這些元件都應用在非電子/電氣產品,或是電磁保護等簡單應用中。

該領域所面對的挑戰是材料提煉、元件製造,以及對於其它材料的需求,例如合適的介電質等。然而,由於這些材料具有高性能、高彈性度、透明且可印刷的優勢,這一市場商機仍相當龐大。


本文作者Cathleen Thiele是IDTechEx公司技術分析師
原文來源:按此,不過需要加入會員才可以瀏覽唷!

2009年8月9日 星期日

編輯觀點:還要多小才算是太小?_from Yahoo




現在是否到了我們該對各種電子產品尺寸不斷微縮的趨勢喊「停」的時候?還是該繼續嘗試看看我們能達到怎樣的極限?拿手機來說,現在這種產品尺寸是越來越小、而且能放進更多的功能。

記得在1980年代,因為超大的電池與內部零件,手機的體積可是很龐大的。當各種方面的技術不斷演進,手機也因此不斷縮小;半導體微影技術現在已經來到40奈米,每年還在繼續微縮;電池也能在更小的外觀尺寸下達到更長的續航力,甚至只有紙一般薄。

如三星(Samsung)展示過一款厚度僅11.98公釐(millimeters)的手機,裡面還是包含了藍牙、同步收發e-mail、MP3播放機、語音識別…等等功能;該款手機配備了1.76吋、解析度176 x 220 pixels的觸控螢幕(編按:作者舉例的三星手機為型號S9110的手錶型手機,參考下方圖片)。

如何將產品尺寸做得更小、又對消費者來說易於使用,一直是個折衷難題。你能想像在1.76吋螢幕上看電子郵件嗎?用觸控螢幕上的按鍵來撥電話的感覺如何?

沒錯,我小時候也戴過計算機手錶,但那時我的手指頭比現在小很多,我不太確定是不是現在還能準確地按那些小小的按鍵,更別說透過小小的LCD螢幕上網了。

所以,我們該繼續看電子產品能微縮到什麼程度嗎?是否到了該踩煞車的時候?

(參考原文:When it comes to handsets, how small is too small?,by Gregory Quirk)


延伸閱讀:http://www.eettaiw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