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虛擬&實際

@分享虛擬與實際的世界中所遊玩的心得紀錄,從物理化學到生命科學、從人文藝術到現代科技、從虛擬介面到實際生命體。享受的只是一種學習與體驗。若文章內容有誤,歡迎提出以供修改,對文章的回饋,歡迎寄信給我!一起分享,互相學習成長的環境。
@個人簡介在『關於韃靼』
@我是韃靼~我的信箱:chenyuquan at gmail dot com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站在巨人肩上的近視眼-by李國偉_from Yahoo

前言:
最近將以前所買的書開始讀起(星空的思索),之前其實也對整套的書籍很有興趣,但一直在於品質與價格上堅持不下,偶然發現李國偉先生在2005年就以有寫了一篇討論.姑且不論個人立場.對於其中幾點甚為認同.就如同知識來源到處都有,如何透徹使用才是真的!!

------正文-----
「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頓的這句名言,出現在他回覆虎克的信中。其實一世紀時的羅馬詩人盧康、12世紀法國哲學家柏納,以及17世紀英國學者柏頓,都曾引用侏儒站在巨人肩上的圖像。牛頓雖然沒有明言那個侏儒,但是因為虎克正是一位又矮、又駝、又醜的人,牛頓這句話的用意,到底是要表示謙虛,還是用來揶揄虎克,便有點耐人尋味。

姑且就把牛頓的話當做肯定前人的貢獻好了。站在巨人的肩上,雖然取得具有優勢的戰略位置,至於是否真能看得更遠,恐怕也得看你的眼力如何。牛頓,沒有話說,即便他的個性非常不討人喜愛,他確實攀登上科學裡空前的高峰,使得與牛頓同時代的大詩人波普會寫下如此推崇的句子:「上帝說:讓牛頓去吧,於是一切變得光明。」

然而我們絕大部份的凡夫俗子,其實是站在巨人肩上的近視眼。我們坐享既有科學的成就,也能諷頌一些科學的真理,但是我們不見得能深刻體會科學解除蒙昧的力量。對於日常生活而言,是太陽繞著地球轉,還是地球繞著太陽轉,感官上似乎沒有什麼差異。如果你活在亞里斯多德的時代,多半不會質疑前一種觀點。而今日你接受後一種觀點,多半也是人云亦云,不見得是思考判斷的結論。

因為科學進步神速,並且不斷推陳出新,讓人總覺得最新的科學知識才是最值得學習的知識。當人文學者熱中於回到經典,吸取前人的智慧精華時,學科學的人卻好像追星族一般,機敏地朝新鮮熱門的題材蜂擁而上。不要說大學物理系不再念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就是古典力學的課程也沒有必要去讀牛頓的原典。久而久之,我們已經習慣於脫離歷史脈絡看科學,把科學從其他的人文活動裡孤立出來。我們患了嚴重的近視與健忘症,在文明的長河裡,既看不清思想的淵源,也淡忘了知識遞嬗的軌跡。

把科學經典從古文翻譯為今文出版,正是一種補救上述偏差的措施。《站在巨人肩上》系列的五本書,英文原版是上千頁的一冊「磚頭書」。所選的五位科學家,哥白尼、伽利略、克卜勒、牛頓、愛因斯坦,在改變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上,都有革命性的貢獻。五本書的開頭有英國物理學家霍金的導讀,簡短地介紹了每本書原作者的生平與著作。其實從哥白尼到牛頓,是一個科學上翻天覆地的時代,把他們的重要著作集結成冊,有助於一覽當時的科學風貌。然而愛因斯坦是另外一個歷史階段的代表人物,他把牛頓的力學與宇宙觀革了一命,並且他的思想淵源中還有馬克士威這種科學巨人。此系列只收錄愛因斯坦七篇論文所集成的一冊,我以為反而不如就停止在「站在巨人肩上」的牛頓,更能凸顯書名所代表的時代精神。

霍金挑選了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與牛頓的《自然哲學之數理原理》,都是他們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但是挑選伽利略的《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與克卜勒的《世界的和諧》,就不無斟酌的餘地。伽利略為哥白尼日心說強力辯護的書,也是他因而惹上宗教審判的著作,是《關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而不是收錄在這裡講早年力學研究的書。克卜勒的著作中,重要性可與哥白尼及牛頓並駕齊驅的是《新天文學》,而不是這本把行星分佈與和聲拉到一處,想要彰顯天上音樂的書。
從這些巨著中,你可能想親睹哥白尼為日心說辯護、伽利略的拋射物運動定律、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以及愛因斯坦的著名方程E=mc2,但是各書沒有進一步的標示與解說,你需要從冗長瑣細的技術性討論中自己去爬梳。你也別想看到伽利略為日心說提出的論證,以及克卜勒的橢圓軌道定律與等積定律,因為相關的文獻並未收錄。

霍金雖然承襲了牛頓的盧卡斯講座,是一位了不起的物理學家,但是在科學史方面並不夠深入。以這幾本影響科學深遠的書而言,霍金的導讀有點顯得薄弱。在講述科學家的生平方面,他犯了若干錯誤。在歷史意義的品評上也有可以加深的空間。譬如哥白尼的偉大不僅在於指出地球繞著太陽轉,正如美國科學史家科恩在《科學裡的革命》一書中所指出,歷來天文學家只顧著發展計算方法,雖然能「保存表象」但卻不追究「真實性」。哥白尼對這種態度很不滿意,他引入了科學實在論的立場,其影響的久遠更甚於他的天文學結果。當克卜勒從第谷的觀察數據裡,辨識出火星的軌道是橢圓時,哥白尼所因襲的天體軌道是完美圓形的主張,就已經喪失了價值。然而克卜勒仍然肯定與堅持哥白尼追尋自然真理的立場。

彩圖版的《站在巨人肩上》把各書的導讀以及若干精華篇章抽出,並且添加了許多精美的插圖,很明顯受到霍金之前的暢銷書《胡桃裡的宇宙》所影響。但相對於全系列的五本書而言,吃速食的彩圖版實在有點畫蛇添足。其實增加印刷成本的插圖,有好些對增進內容的理解沒有太大幫助。而各書精華部份原應包含的圖片又都省略,結果正文中談到圖片裡所顯示的狀況時,幾乎都變得不知所云。

本系列的中文譯者裡,有幾位是中國大陸科學哲學與科學史界的前輩,但是對於台灣的讀者群,尤其是青年學子而言,可能都相當陌生,書中應該添加一兩頁譯者簡介。在台灣想找到學養足夠、時間精力又有餘裕翻譯這類科學經典的學者,還真是很不容易,因此出版商動員大陸的人力也無可厚非。不過大陸的行文習慣、人名與專有名詞的譯法,都與台灣有看得出的差異。我希望編輯工作能夠切實做好,讓我們的讀者可以順暢地閱讀下去。像是譯文「牛頓對萊布尼茲惡意攻擊,經常上綱上線到上帝觀與宇宙觀」,「上綱上線」這種濃烈共產黨的口吻頗令人倒胃口,也弄不清「綱」跟「線」是瞎米碗糕。

我們樂見有更多科學經典的中譯本問世,方便我們從文化脈絡去認識科學的演化,也提供了大學通識教育的輔助教材。正因為做這種事情相當艱難,購買這種書籍也不輕鬆,我們要給出版商與讀者加油打氣,也企盼不做便罷,要做就要盡力做得完善。

【本文出自科學人2005年4月號】
----正文結束----

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解析Ph. D.的世界~_from Yahoo

這是Matt Might 所繪制的Ph. D.圖解(The illustrated quide to a Ph.D.)~用很簡單的圖來敘述眾所皆知的事實~
那就只是~學有專精也不過是個~喔~是侷限的認知(Cognition)而已~

研究生2.0已經有中文的解釋~原文出自http://matt.might.net/articles/phd-school-in-pictures/
不過這裡只附上英文~
畢竟自己看的總是會有自己的解釋(Explanation)~
話說~我覺得改成-A Ph.D.'s worldwide view.
可能更可以深刻的描述以下的圖解吧!!

Imagine a circle that contains all of human knowledge:


By the time you finish elementary school, you know a little:

By the time you finish high school, you know a bit more:

With a bachelor's degree, you gain a specialty:

A master's degree deepens that specialty:

Reading research papers takes you to the edge of human knowledge:

Once you're at the boundary, you focus:

You push at the boundary for a few years:

Until one day, the boundary gives way:

And, that dent you've made is called a Ph.D.:

Of course, the world looks different to you now:

So, don't forget the bigger picture:

Keep pushing.

後記:
這也可以應用到一些專業的領域~(並不一定是博士~可能是某行業的佼佼者)
人因為有夢想而偉大~因為謙虛而強大~
越了解越多~其實越覺得了解的越少~
這是很有趣的現象~

2010年4月16日 星期五

從有形到無形~_from Yahoo

一個月前看到某篇報導~講的是應用某種科技在坦克車外表可以來提供防禦~(來源是YAHOO新聞)

後來又看到了有關地震的另一種因應方式~也是用了"某種科技"在地表來迴避地震~(來源是EETime)

剛剛終於找到第一篇的原文~
原來是UK的telegraph~這篇講到利用超級電容可以做出"立場"~
其實有點像是新世紀福音戰士裡面的AT立場~
不過沒有這麼炫就是了~

這些新科技跟之前強烈報導的"隱形斗篷"有異曲同工之妙~(請自行上網找~)

妙在哪~
妙在都想使用"無形"的東西來取代"有形"的東西~
-------------------------無言------------------------------

前三天的十三號是阿波羅十三號
任務失敗40週年!!
失敗幹嘛還要紀念~
這是為了從失敗出再起~

話說登月第一人的阿姆斯壯~相關文件也在前一陣子出現~
內容大概講的是
人類初登月球文件曝光
其實就是那句有名的~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

不過~

就在這同時的幾天~
也許是巧合吧~

美國總統歐巴馬~宣佈了新一季的太空計畫~直奔火星~
越過月球直奔火星

聽起來真是刺激~不過這也是個以十年十年為計畫的事情了~

不過人類的知識領域其實真的很"低"~很渺小~
就以這件事情來說好了~
大多人都以為對月球的認知很曉得了~畢竟他在地球旁邊~
不過~

月水
其實只是因為人類使用的儀器越來越進步~才能越來越看見真相~
可是~真相~或真理~本來就存在了~
我們只是去追尋他~
應該用更謙卑的心態去接納與認真嚴肅的審查是否為誤解~

否則就會出現為了前途而發生的"假"幹細胞~事件
還有偽造的科學期刊一堆~

話說回來~最近很熱門的"廢死刑"與前幾天的"海狗油"~等等~
其實也都顯示出"人類"以世界之中心的驕傲心態在在顯示於這些事情上面~
話說我沒指正方還是指反方是上面那句話~所以看看就好~

唉~生命阿~
就這樣而已~
管好自己再說吧~

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

好心沒好報的工程師與科學家們…_from Yahoo

為什麼人總是不滿於現況,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們習慣於當下,習慣於更好。要求的更多,需要的更多。
於是乎~就會越對"理所當然"的事情感到"很理所當然。
事實上這樣是扭曲的觀念。
借由一篇科學領域的文章,可以推廣到整個人生態度。

--------------------------------------------------以下是正文-------------------------------上網時間: 2010年03月25日

關鍵字: 工程師 科學家 觀點

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專欄作家Thomas L. Friedman提出建議,認為應該大力宣傳像是「英特爾科學獎(Intel Science Talent Search)」頒獎晚會這樣的活動,讓其現場實況能在MTV、ESPN等頻道轉播;他的理由是,如此能塑造此類活動在大眾心目中的名望以及“酷”的感 覺,甚至激勵讓那些愛追隨好萊塢明星的莘莘學子們另尋效法對象。

這點子不錯,也有可能成真;但我想退一步問:我們是如何落到現在這步 田地,讓各種日常瑣事、永不消失的醜聞、甚至是產業菁英的死訊充斥於新聞標題中,讓那些是真正改革者、創造者的科學家工程師們,反而成為被忽略或是被嘲笑的對象?

以上的問題無法簡 答,如此狀況的產生也沒有明確的因果關係;但我有我的理論,原因其實很簡單:科學家與工程師是在無意之間自己搞成這樣,可說是「始料未及定律(the law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的一個例子。

我為什麼這麼說?回溯1940年代到 1960年代晚期的大眾傳播媒體報導,那時候的工程師與科學家往往是雜誌、電視節目、勵志故事的主角人物,被譽為協助大眾更進一步認識週遭世界以及開發節 省人力、改善生活產品的領袖級人物。那些讚揚、掌聲喝采與尊敬,都是曾經真實存在過的。

來到現代,被認定為工程師與科學家的 族群,總被看成怪咖、宅男、書呆子──其中或許有少數人贏得大眾尊重(例如比爾蓋茲、張忠謀…),但那些實在是少數案例──總之幾乎達到了爹不疼、娘不愛 的地步。

這個教訓是,當你做一種工作做得太好而且看起來很容易,旁人賞識的眼光馬上就會消逝不見,事實上還出現殘酷的轉變。

日 復一日,人們早就已經對眼前不可思議的科技進步習以為常,甚至只會要求;他們認為這一切都是常態、是自然發生的事情,就像呼吸一樣,沒有想到那些付出的汗 水、辛勞,以及讓所有複雜的東西化為現實所需接受的、那些數不清的訓練。(想想看,要如何才能把電子設計專門知識、材料科學、量測科學等等化為一顆IC, 而且單價可能不到1美元…)

每次部份評論家對一支新手機品頭論足,而且隨口就堅持「他們應該加入某種功能」,或是「他們應該 這麼做、不是怎樣怎樣」,我就覺得彆扭,心裡面的OS是:老兄,你說的簡單,因為你不需要去做。

我的結論是,工程師與科學家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以來聲望逐漸消失,是因為他們的成就超出了所有人、甚至是他們自己的期望。

未來主義派作家Arthur C. Clarke曾說:「所有足以稱之為先進的科技,就跟魔法沒兩樣。」而我們已經擁有了魔法、敬畏之心已去,甚至將之視為日常可見、垂手可得;我們也發現, 創造這些日常可見、隨手可得的成就,竟得來不被稱道、不受讚許的結果。

(參考原文: Opinion: For engineers, no good deed goes unpunished,by Bill Schweber)

-----------------結束了,繼續說說---------------

的確看了許多報章雜誌,社論言談。都可充滿了許許多多的忘本的文字與觀念,也許這些人可以說:反正科技都已經進步了,要求這些本來就是應該的,丟了大把的經費,有這麼多人研究,本來就應該要有很好的產品,很好的功能。

換句話說,一個人做的太好(或者已經有好的地方),一樣就會有出現如下的聲音:他怎麼這麼糟糕,連這個也不會,那件事情這麼簡單,不會這樣那樣做就好了喔....之類的。

蠻可悲的,就像我們只知道天鵝表面優雅的滑水,殊不知,水面下快速滑動的鵝掌是如此的不堪(恕我用不堪,其實也沒多不好)

眼光淺薄的人只會看成功人的表面,不會去思考此人背後的努力。

結論;

管他怎樣,自己活的充實不妨礙他人才是最重要的。
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層面,
物質形態本來就是一種無法滿足與容易陷入無底洞。
要追溯根源阿~高傲的人們,殊不知是陽光使你們活著,殊不知是土壤使你們活著。

完畢!!

2010年2月11日 星期四

奈米碳管的新消息!!_from Yahoo

最近新一期的EETime的標題

中文版本 ISSCC 登場 專家預測後CMOS時代接班技術
英文版本 ISSCC: Expert picks winner for post-CMOS era (中文須有會員)

主要的 Key Point 是提出:「Beyond silicon microchip technology, revolutionary developments in nanoelectronics, perhaps centering on graphene, may evolve」

為什麼要改成使用"碳"呢?因為碳便宜,碳安全,碳的一些物理性質比矽優良(皆相對於矽而言)。

在更早期一點,已經有學界做出四吋晶圓的碳晶片。(看這裡中文看這裡英文

我想賣點大概以下面的一句話可以說出大概吧:他們所開發的製程能生產出速度比矽晶片快100~1,000倍的石墨烯晶片,此外也能用以製造敏感度更高的感測器、電子元件、顯示器、太陽能電池與氫(hydrogen)儲存設備。
說到感測器與電子元件等等,之前也有幾篇文章有提到,如下兩篇:

碳晶片技術準備邁向商業化(July 9, 2009)
碳奈米管拓展電子應用商機(August 13, 2009)

很快的~雖然短短不到半年,但是已經又突破許多技術上的困難了。

常常說到矽晶片碳材奈米碳管,所以應該好好的了解一下。畢竟世界上處處是有趣的事情。(連結來自WIKI)
還記得大四的書報有一次就是抱奈米碳管相關的期刊,那時候也才稍微比較了解奈米科學。

我想總結的來說是材料的演進,除了純科研上的挖掘外,與人息息相關的世界所需求的也是直接造成"新穎材料的發展"


君不見二戰後的科技發展有大多數來自太空科學與軍事科技。

2010年1月28日 星期四

有趣/質優的書_from Yahoo

最近看了幾本書(看完或正在看的)
有幾本不錯:

風聲(同名電影也有上映):描述國共偽政府的時代,特務人員與日偽政府之間的明爭暗鬥,謊言的層層交疊。
電影與小說都各有其特色。電影改編頗多的。


誰說人是理性的:誰說人是理性的,當你在自認清晰,清醒的時候所做的任何決定,都抵不過當你處於激動與腦袋不清楚時所做的事情來得誇張。

奈米不是啥稀米:這本書買很久了,最近才把它拿出來看。個人認為屬於通俗的科普文章,對於奈米不是這麼了解的人可以從這裡入門。尤其是他用了很多生活例子來表達。

宇宙、諸神、人:這本對於想了解希臘諸神故事的人,是本很平易近人的書籍,作者是個老學者,因為透徹了解,才可以使用不同於一般希臘神話描述的方式,而且我很健忘的多買一本,其中最早買的還是中文版第一版,真讚...

----------------下面是準備要看的----------------------

時光旅人
在獵戶座右轉

化學元素王國
執行力
怎樣解題
如何閱讀一本書
另一種鼓聲

有幾本其實也翻了幾頁了。
由於去年年底雨人的過世,也讓我體會到人的能耐與時間的真實存在。
真實與虛擬總是互相交纏,互相扶持。
可是又有多少人懂呢?
至少我還是不懂!

2010年1月16日 星期六

Lego Mindstorms 初設計


最簡單的前進後退加上語音~
再來繼續摸索軟體與其他的design~




2010年1月13日 星期三

有時候,小小的"人來瘋",促進往前進的動力-LEGO Mindstorms

LEGO積木 是小時候的玩具主力之一(其實應該是說總金額的主力)

LabVIEW 是 21歲到 25歲主要在玩的軟體(最近一年比較少碰)


當這兩種東西碰在一起會有什麼火花出現?


就是 LEGO MINDSTORMS


好啦~我不是在推銷



是之前就看到很有趣的玩意,一直惦記在心裡,去年底退伍,過了一個跨年,經歷了一些事情。
也開始了 TOEFL 、GRE 的準備,雖然還是很想多看點書,但是想把"文字"給鎖定在英語的環境中。
所以也默默的下定決心不買新書,也暫時減少閱讀的時間。
但是這樣單調純準備考試的日子怎麼會有趣呢?

於是我也失心瘋的,除了去HK買了一些玩具外,我也在前幾天敗了 LEGO Mindstroms,今天上午等了又等終於等到了。


嘎嘎嘎~


看起來頗大盒的喔~
露出來了~就是這款~8547~舊的型號是8527~這是去年還是前年底出的樣子~
話說 Mindstroms 的產品也有數年的歷史了。可見 NI 多想涉入這個領域,早早就佈局了。
廢話不多說,拆掉他美麗的外皮後,就是。。。。






OH ! Yeah !!~ 說起來,NXT2.0 (Mindstroms的簡稱),比第一代的好看多了,第一代的看起來呆呆的!
如下:



迷之音(其實只有臉有差比較多一點)

接下來是他全部的零件:




一開始的零件很亂~還好新竹貨運的安心運送,都很正常。



把零件跟說明書等等排排好拍張照片~



如果是新手(我就是新手),很貼心的可以先從這包開始,號稱可以在三十分鐘內就可以組裝第一台機械人。



吸引我的地方也是因為有這些元件的存在,Sensors



基本上有三個致動元件,兩個感觸元件,一個超音波元件,一個顏色感測器。喔~天ㄚ~真是太有趣了。

而整個機械人最重要最必要最需要的就是"腦"阿~沒有腦不就殘了~




NXT控制器,搭配三十二位元微處理器,真是不錯。雖然現在高級的電腦都是64位元了!

唷~忘了介紹控制軟體,當然需要軟體編程,才是一個精采的機械人。




有LEGO的標誌,正版的軟體!!
咦~有發現嗎?好熟悉阿~



就是這個啦~LabVIEW~沒想到可以在傳統的積木看到先進的軟體!

開箱文就這樣了~

可以開始組裝拼裝這個極有趣的玩意!!
(下圖是轉帖網站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