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虛擬&實際

@分享虛擬與實際的世界中所遊玩的心得紀錄,從物理化學到生命科學、從人文藝術到現代科技、從虛擬介面到實際生命體。享受的只是一種學習與體驗。若文章內容有誤,歡迎提出以供修改,對文章的回饋,歡迎寄信給我!一起分享,互相學習成長的環境。
@個人簡介在『關於韃靼』
@我是韃靼~我的信箱:chenyuquan at gmail dot com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站在巨人肩上的近視眼-by李國偉_from Yahoo

前言:
最近將以前所買的書開始讀起(星空的思索),之前其實也對整套的書籍很有興趣,但一直在於品質與價格上堅持不下,偶然發現李國偉先生在2005年就以有寫了一篇討論.姑且不論個人立場.對於其中幾點甚為認同.就如同知識來源到處都有,如何透徹使用才是真的!!

------正文-----
「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頓的這句名言,出現在他回覆虎克的信中。其實一世紀時的羅馬詩人盧康、12世紀法國哲學家柏納,以及17世紀英國學者柏頓,都曾引用侏儒站在巨人肩上的圖像。牛頓雖然沒有明言那個侏儒,但是因為虎克正是一位又矮、又駝、又醜的人,牛頓這句話的用意,到底是要表示謙虛,還是用來揶揄虎克,便有點耐人尋味。

姑且就把牛頓的話當做肯定前人的貢獻好了。站在巨人的肩上,雖然取得具有優勢的戰略位置,至於是否真能看得更遠,恐怕也得看你的眼力如何。牛頓,沒有話說,即便他的個性非常不討人喜愛,他確實攀登上科學裡空前的高峰,使得與牛頓同時代的大詩人波普會寫下如此推崇的句子:「上帝說:讓牛頓去吧,於是一切變得光明。」

然而我們絕大部份的凡夫俗子,其實是站在巨人肩上的近視眼。我們坐享既有科學的成就,也能諷頌一些科學的真理,但是我們不見得能深刻體會科學解除蒙昧的力量。對於日常生活而言,是太陽繞著地球轉,還是地球繞著太陽轉,感官上似乎沒有什麼差異。如果你活在亞里斯多德的時代,多半不會質疑前一種觀點。而今日你接受後一種觀點,多半也是人云亦云,不見得是思考判斷的結論。

因為科學進步神速,並且不斷推陳出新,讓人總覺得最新的科學知識才是最值得學習的知識。當人文學者熱中於回到經典,吸取前人的智慧精華時,學科學的人卻好像追星族一般,機敏地朝新鮮熱門的題材蜂擁而上。不要說大學物理系不再念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就是古典力學的課程也沒有必要去讀牛頓的原典。久而久之,我們已經習慣於脫離歷史脈絡看科學,把科學從其他的人文活動裡孤立出來。我們患了嚴重的近視與健忘症,在文明的長河裡,既看不清思想的淵源,也淡忘了知識遞嬗的軌跡。

把科學經典從古文翻譯為今文出版,正是一種補救上述偏差的措施。《站在巨人肩上》系列的五本書,英文原版是上千頁的一冊「磚頭書」。所選的五位科學家,哥白尼、伽利略、克卜勒、牛頓、愛因斯坦,在改變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上,都有革命性的貢獻。五本書的開頭有英國物理學家霍金的導讀,簡短地介紹了每本書原作者的生平與著作。其實從哥白尼到牛頓,是一個科學上翻天覆地的時代,把他們的重要著作集結成冊,有助於一覽當時的科學風貌。然而愛因斯坦是另外一個歷史階段的代表人物,他把牛頓的力學與宇宙觀革了一命,並且他的思想淵源中還有馬克士威這種科學巨人。此系列只收錄愛因斯坦七篇論文所集成的一冊,我以為反而不如就停止在「站在巨人肩上」的牛頓,更能凸顯書名所代表的時代精神。

霍金挑選了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與牛頓的《自然哲學之數理原理》,都是他們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但是挑選伽利略的《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與克卜勒的《世界的和諧》,就不無斟酌的餘地。伽利略為哥白尼日心說強力辯護的書,也是他因而惹上宗教審判的著作,是《關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而不是收錄在這裡講早年力學研究的書。克卜勒的著作中,重要性可與哥白尼及牛頓並駕齊驅的是《新天文學》,而不是這本把行星分佈與和聲拉到一處,想要彰顯天上音樂的書。
從這些巨著中,你可能想親睹哥白尼為日心說辯護、伽利略的拋射物運動定律、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以及愛因斯坦的著名方程E=mc2,但是各書沒有進一步的標示與解說,你需要從冗長瑣細的技術性討論中自己去爬梳。你也別想看到伽利略為日心說提出的論證,以及克卜勒的橢圓軌道定律與等積定律,因為相關的文獻並未收錄。

霍金雖然承襲了牛頓的盧卡斯講座,是一位了不起的物理學家,但是在科學史方面並不夠深入。以這幾本影響科學深遠的書而言,霍金的導讀有點顯得薄弱。在講述科學家的生平方面,他犯了若干錯誤。在歷史意義的品評上也有可以加深的空間。譬如哥白尼的偉大不僅在於指出地球繞著太陽轉,正如美國科學史家科恩在《科學裡的革命》一書中所指出,歷來天文學家只顧著發展計算方法,雖然能「保存表象」但卻不追究「真實性」。哥白尼對這種態度很不滿意,他引入了科學實在論的立場,其影響的久遠更甚於他的天文學結果。當克卜勒從第谷的觀察數據裡,辨識出火星的軌道是橢圓時,哥白尼所因襲的天體軌道是完美圓形的主張,就已經喪失了價值。然而克卜勒仍然肯定與堅持哥白尼追尋自然真理的立場。

彩圖版的《站在巨人肩上》把各書的導讀以及若干精華篇章抽出,並且添加了許多精美的插圖,很明顯受到霍金之前的暢銷書《胡桃裡的宇宙》所影響。但相對於全系列的五本書而言,吃速食的彩圖版實在有點畫蛇添足。其實增加印刷成本的插圖,有好些對增進內容的理解沒有太大幫助。而各書精華部份原應包含的圖片又都省略,結果正文中談到圖片裡所顯示的狀況時,幾乎都變得不知所云。

本系列的中文譯者裡,有幾位是中國大陸科學哲學與科學史界的前輩,但是對於台灣的讀者群,尤其是青年學子而言,可能都相當陌生,書中應該添加一兩頁譯者簡介。在台灣想找到學養足夠、時間精力又有餘裕翻譯這類科學經典的學者,還真是很不容易,因此出版商動員大陸的人力也無可厚非。不過大陸的行文習慣、人名與專有名詞的譯法,都與台灣有看得出的差異。我希望編輯工作能夠切實做好,讓我們的讀者可以順暢地閱讀下去。像是譯文「牛頓對萊布尼茲惡意攻擊,經常上綱上線到上帝觀與宇宙觀」,「上綱上線」這種濃烈共產黨的口吻頗令人倒胃口,也弄不清「綱」跟「線」是瞎米碗糕。

我們樂見有更多科學經典的中譯本問世,方便我們從文化脈絡去認識科學的演化,也提供了大學通識教育的輔助教材。正因為做這種事情相當艱難,購買這種書籍也不輕鬆,我們要給出版商與讀者加油打氣,也企盼不做便罷,要做就要盡力做得完善。

【本文出自科學人2005年4月號】
----正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