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虛擬&實際

@分享虛擬與實際的世界中所遊玩的心得紀錄,從物理化學到生命科學、從人文藝術到現代科技、從虛擬介面到實際生命體。享受的只是一種學習與體驗。若文章內容有誤,歡迎提出以供修改,對文章的回饋,歡迎寄信給我!一起分享,互相學習成長的環境。
@個人簡介在『關於韃靼』
@我是韃靼~我的信箱:chenyuquan at gmail dot com

2015年7月11日 星期六

空間就是想像力_ Spaces of Adventure, 作者_ 畢恆達

空間就是影像,從影像中擷取訊號,空間會說話,是以我們的觀察與傾聽能力去解讀我們眼睛可以接受到的任何訊息。

仔細地去觀察你我周邊的生活環境,可以發現處處有玄機,其中包含了美與力的結合,可是通常也包含了不少的偏見存在。而視覺的設計,也常常被用來當作一種武器,政府的單一價值觀灌輸、商業行為的洗腦、顯示兩性不平等的邊界、帶有各式各樣的“故意”透露出的觀念。

而視覺應該也是一種橋梁,搭建起不同想法的意見、不同種族的溝通、不同性別的和諧以及不同視野下的平等。能否做到這樣,其實也有待每個人不斷地去努力與改變。

相同的書籍:空間就是性別,空間就是權力,還正在持續地閱讀中。

PS:例如目前台北市新建立的公車候車顯示,按下後車鈕後,站牌就會變成紅燈,但是這個只能顯示“有人”要上車,可是無法表示“上哪號車“,而且可能一次來兩三台車,但旅客其實只要上第一台車。另外車燈顯示紅色,但是太小,而且有些地方沒有考量否有遮蔽物會擋道,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

精準預測_The Signal and the Noise

精準預測:The Signal and the Noise_ Why So Many Predictions Fail-but Some Don't, 作者:Nate Silver,中譯書名只強調了書籍概念的一部份,但也不失想要表達的意涵。花了一段不短的通勤日子,讀完了此書。記錄一下粗略的感覺。

如何在雜訊中看出真實的訊號,一直以來都是各個領域所需要知道的,科學、企業、人際關係、國際情勢或小規模到購買物品,生活中的任何判斷。都是一樣的,Silver提出幾點方式,其中尤以:Bayesian reasoning 為主要描述,經過三個已知變項,一個未知變項來形成一組代數表達式。來後經由條件機率的不斷修正,會越來越趨向有預測力的結果。

而我認為更有趣的是,即使在任何領域裡面,也常常發生了一些過度的預測,不管是否有根據任何“證據“。例如overfitting, out of sample...,都很容易將以為是訊號的雜訊給討論進來,而給出了不正確的預測。預測跟經驗有一些關係,但若只依賴經驗,則容易陷入各式各樣的陷阱內。

『題外話』
前天跟朋友聊到,尊重專業以及個人的修養,我想這個跟”人“有關的議題,應該還是很難有共識或者有共同的進展,是否會持續地前進,還是也是呈現M型化的分隔,令人感覺非常有趣。

(圖)在雲層厚實的場景中,要截取出想要的標的物(飛機、鳥、星空等等),若沒有背景資料、訊息,僅憑目測,的確容易陷入環境的干擾、或自我意識上的盲點。

2015年7月2日 星期四

好丘~丘的是自我型式上的滿足仰或內心裡的喜悅

今日參與一個研討會,休息時間到附近的商品買個涼爽飲品,剛好經過一個算是古蹟(?)的區域,而其中面向馬路的建築物外牆放置如下影像。

最近也因為一些事情煩心,再次的驗證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但也易受團體牽引。而其中最接近藝術的就是" 溝通"了。

之前有回應一則文章,提到"信任",不知道在沒有信任的前題下,再精湛的溝通是否也有幫助??

越發覺得團隊的組成以及發起凝聚人(被稱呼為領導者)與呼應理念的接受者(被稱呼為跟隨者)是極為重要的。

除了不斷的付出與學習外,我也持續地找尋與挖掘這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