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虛擬&實際

@分享虛擬與實際的世界中所遊玩的心得紀錄,從物理化學到生命科學、從人文藝術到現代科技、從虛擬介面到實際生命體。享受的只是一種學習與體驗。若文章內容有誤,歡迎提出以供修改,對文章的回饋,歡迎寄信給我!一起分享,互相學習成長的環境。
@個人簡介在『關於韃靼』
@我是韃靼~我的信箱:chenyuquan at gmail dot com

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三維電腦斷層掃瞄之應用-相位對比


喵~
傳統的3DCT有其應用極限,有新的科技可以應用在化學元素辨識。
之前在故宮的時候,3DCT系統也在規劃時就搭載了X-ray的傾角控制裝置,也許可以進一步應用此技術。

文中所提到的原子序成像,較為學術的名稱是:Phase-contrast X-ray imaging、相位對比X光影像,不過只能應用在比較低原子序的化元素比較有用

Ref:
https://goo.gl/xdiB2g
原文副標題:
原來掃描貓咪的方式不只一種。

2016年6月27日 星期一

設計思考改變世界_Change by Design, Tim Brown, 吳莉君

思考改變世界_Change by Design, Tim Brown, 吳莉君.

前一篇提到設計相關的碎碎念文章(Design & System),一些想法是從此書出來,這本書其實原文已經在2010年出版,提到世界知名的IDEO公司核心人物-Tim Brown在一連串的設計旅程中所歸納出來的想法,提到『設計思考』更適合也更被需要在目前與未來的社會裡面。

其中最重要的概念如下:(精簡節錄書中)

創新三空間 = 發想、構思和執行,任何專案在開始到結束,將在此三空間不斷的來來回回不止一次。

而成功的構想,就是越早失敗,就越快成功。

T型人,俱有跨領域合作能力和性格的人,永遠是創意組織積極尋覓的目標。而跨領域團隊很重要,但要決定一個團隊究竟只是多領域混編團隊,還是真正的跨領域整合團隊,就是以此為區隔的關鍵。

最後,設計思考可以在三大重要領域推動巨變,第一是自我提醒、第二是徹底評估,最後是找出方法鼓勵。

過去生活/職涯裡的一些概念與這本書提到的有部分共鳴,也更希望將來更可以應用這些於自己的生活中~

2016年6月17日 星期五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Yuval Noah Harari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Yuval Noah Harari, 譯名:人類大歷史 從野獸到扮演上帝,譯者:林俊宏,前日剛看完這本書籍,恰巧這本也是Bill Gate的夏日書單之一。

看完這本書也是挺五味雜陳的,書籍不厚,約400頁左右,慣於閱讀中文的話,此書的翻譯也是通篇流暢,譯者跟筆者有著數次的往來討論,非常用心。

書中的主軸是智人,就是我們人類,至於是否真的“智(慧)的人種”,當然就是看人類自己的定義囉。

頁數不多,想要描述全面性的確不是這本書的重點,而提出的主軸是描述由所得到的數據、故事、證據(考古資訊)所鋪述的“歷史”,從史前時代、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到科學革命與最近熱門的生物科技革命等等,提出了很多人類本身或許不認同/不接受/不曉得的黑暗面。例如最強調神愛世人的一神教反而是最會引起戰爭的宗教,(雖然我想說這是不意外!),還有開疆擴界、找出更多歷史資訊以及發現新世界,同時也引起各種種族脅迫、毀滅,環境的浩劫、巨變等等,筆者從所得的資料中,提出不同角度的思考,也許有所疏漏、主觀,但不啻為提供更多元的面向去思考我們的歷史。

西門紅樓,有著超過一百年的歷史,從此建築的故事,也是述說着一段段歷史。

Design & System

最近開始閱讀的另一本書籍,提到設計相關,也發現對於設計領域的人而言,一個最佳的(非唯一)的模式也是類似實驗設計,其中一薦者提出:『設計的本質而言,設計是一種綜合的造型活動』。當然這是指外在的形,而內在的就是所謂的『設計思考』。

閱讀至此其實蠻感慨的,這只是個引發點,感慨是累積性的。就如同過往我提出的系統開發,其中包含了三大重點:分析、設計、整合,這也是提出所謂的形,而內容如同前述需要是系統思考,比擬前述的設計思考。
不過我想提出的是第三個點,就是所謂的『態度』,如同一書提到,人類會進入科學革命,有很大的程度是接受自己的無知,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類都是如此。(PS:無知的定義又是另個故事)而對一件事情而言,謙卑、尊重、同理等等,我想至少是組成一個良好團隊、美好家庭、強大企業、首善國家的眾多元素之一、二。

會這樣說的原因如下,之前與一間到台灣來設置研發中心的新加坡商企業,技術副總面談之間,說明認為系統開發不是重點,且也認為只要能夠手動的機構,就能夠變成自動化!的確,若只是針對自動化而言,的確大多數的機構、機械都能夠成為自動化,而少部分的則要等到新技術發現,舊有限制突破等等亦有可能成真。但此言論與想法正是不重視從源頭的系統開發角度去進行策略性的,而只是進行戰略性的模式。這點與之前曾經有網路貼文有關撞牆論有些許符合。

第二點引起我終究打出這段文,則是因為這幾天與朋友約聚餐閒聊,聽到曾經合作過的團隊成員,朋友與他討論公事的時候,明確地表達了自動化就是將一連串的動作串起來即可(轉述),雖然不令我訝異,但也著實了更証實自己當初的種種感受,而此成員從這段言論,可能沒有發現當初他的公司花了幾百萬所做成的一台半自動化機台,最後卻發現沒有手動製程來的高良率,很大的程度是因為不重視整個系統開發所需要的設計思維而導致的!

補充:
系統可大可小、可廣可深、可易可雜,即使是簡單到一個螺絲,也可以稱為系統,複雜到人體、歐洲CERN、到太陽系等等都可稱乎為系統,端看如何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