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去回診,剛好又遇大雨~
還好午後的大雨也只是急陣雨~
在返程的忠孝復興站看見了這麼一台健康資訊機器:
原來類似的機器還真是變多了呢!
整合型的簡易生理資訊(如身高、體重、血壓等)收集器,在H. Spectrum的時候,也知道鴻海旗下子公司推廣H2U,也是相似的服務:
不過鴻海的策略則是在7-11的一些門市上架,很巧的在之前去北醫也發現了類似的產品:
讓我想起這一兩年新聞更多的國家策略-數位醫療,也包含了結合ICT產業的醫療發展,實在是挺淒慘的。
有許多更好與新穎的技術仍然在研究單位無法成形,而市場的需求與定位也常常無法妥善的整合現有醫療資源,如基因體資料(Genotypes)、臨床表徵資料(Phenotypes)與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Taiwan BioBank),而這些也是在呼應精準醫療、個人化醫療等願景。
即使擁有豐富的健保資料庫,但除了深度的挖掘外,若無法廣度的連結,在這個老酒裝新瓶但仍然是個新領域,要有突破性的佔有優勢,依舊是很困難的。
如同早些年的穿戴式裝置,也是不少企業或工廠提供,收集員工生理資訊,但目前又有多少持續成長的案例呢?
將很多資訊結合起來,到底是有價值的資料,還是只是一堆資料?
深度學習也好、人工智慧也好,所謂:
『垃圾進、垃圾出。』
這一句話永遠是所有會碰到“資料”的人該思考與謹慎的。
但也不全是這麼灰暗,在科技的持續增進,將有更多的技術可以成形在這些裝置上面,如何與『需求』上產生連結、與『醫療法規』的共同成長,也越來越多企業家/新創家在此深耕,我想這就是光明的一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