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虛擬&實際

@分享虛擬與實際的世界中所遊玩的心得紀錄,從物理化學到生命科學、從人文藝術到現代科技、從虛擬介面到實際生命體。享受的只是一種學習與體驗。若文章內容有誤,歡迎提出以供修改,對文章的回饋,歡迎寄信給我!一起分享,互相學習成長的環境。
@個人簡介在『關於韃靼』
@我是韃靼~我的信箱:chenyuquan at gmail dot com

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

電磁爐!!

用了幾年的電磁爐忽然秀逗了~還有焦味~
本來家人是打算換新的~(客廳好像有一台之前親戚送的!?)
不過想說既然都壞了~死馬當活馬醫~
今天有空就拆開瞧瞧~

看焊接處是還好~

看起來是一顆電容爆掉了~旁邊的電感也掛掉的樣子~

整個底部都爆裂了!~

去光華找了相似規格的回來頂頂看~
電容的部份,華的小姐說這叫做"啟動電容"雖然買的上面是寫的與壞掉的不太一樣,不過專業的都說OK.再加上主要的規格都沒錯,那就先嚐試看看了.

本來電感的規格不清楚~不過看顆粒大小與線圈數還有線徑大小~應該不會差太多~
於是就焊接上去~(舊的要弄下來超級難用的~!)

測試步驟:
火力開最低~並設定一分鐘關機----OK
火力開最低~沒有放置鋼杯於上~測試自動停機----OK
火力開最大~鋼杯放水~測試加熱----OK
關機後的風扇約一分鐘內停止---OK
加熱時沒有不一樣的聲音---OK
測試完後沒有異味---OK

算是小成功~還需要試用幾天看看~
明天還要拆開來看一下裝上去的電容與電感如何!?

---啟動電容?濾波電容?---
查了這顆電容~好像有不同的名稱~也不是很確定~
原本是VDC~不過後來也有查到可以用VAC取代~
可以再多查查相關知識~多學到一些東西真有趣~

--12/04 後記--
今天上午煮了鮮奶茶還有拿鐵咖啡~看起來還是沒問題~
啵棒~
--12/06 補記--
又煮了兩天,除了12/05一度有塑膠味外,(可能是因為殘餘膠與新的電子零件所造成),整體上都沒問題.
看起來又可以撐很長一段時間了~!!~KEEP GOING!!
--XXX--
只有快速的功能不能使用,因為功率過高可能與替代的不合,目前只能只用1~5級功率,但我覺得已經夠用了.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午餐選擇器_初始版 by LabVIEW

午餐選擇器_初始版~
以後午餐的問題就交給LabVIEW去決定吧~
可以先設定幾組地區,每個地區有N個選擇.
選擇地點亂數則不指定地區進行Destiny選擇;亦可以先決定地區,以那個地區的選擇為亂數決定.

PS:只要是選擇題都可以使用.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Diameter calculation

Diameter calculation:
這個程式其實做的事情很簡單,使用Excel甚至使用計算機就可以算出來了.

因為實驗需求會使用到"泥土",對的,使用泥土作為實驗材料.
例如購買這種:

Montmorillonite K 10_ 網址


一般來說,都只會附上表面積跟密度,不過對於研究的需求,會想要知道其粒徑大小.
所以從書上查到(網路也可)一個公式如下:
(這公式的來源是與BET theory相關,只拿查詢的到的作為應用)

D (μm) = 6/ (SA*density)

從上式就可以算出"等效粒徑"
以Montmorillonite K10為範例的話.
表面積(SA): surface area 220-270 m2/g
密度(Density): 300~370 kg/cm3
帶入公式就可以算出  等效粒徑 D:  43~90 nm
圖:

2011年10月2日 星期日

Combination data from csv to txt

實驗室裡的傅立葉轉換紅外光光譜儀存檔格式為 ".SPA",只能用原本的程式(OMNIC)開啟,若要進一步的在其他軟體(IGOR, Excel or Origin etc...)則必須先用OMNIC轉成 ".CSV".

還在研究如何破解其二進制的格式,對於完全的門外漢來說,真的是個超級大挑戰.

不過先寫了一個小程式,將轉成CSV格式的光譜檔案可以結合成一個所需要的檔案.



選定好CSV的資料夾,存檔的目的資料夾,存檔檔名,按下Save就可以結束了.

小幫手.

不過後來開始使用IGOR, 就比較少使用這個程式了.

2011年1月26日 星期三

歷史提供了常識~還是提供了反省的知識_from Yahoo

前幾天看完了一本半的書~是的~"一本半"
一本是-在費曼之前,一本是-常識
在費曼之前的作者也是之前寫"從亞里斯多德以後"一書的作者,此兩本書都屬於科學"簡史"
個人覺得的確是簡史,畢竟要把整個科學史完整的寫出來,可能就會跟牛津大辭典或者科學期刊數百萬字吧。

在費曼之前此書的議名在{閱讀愛分享} 閱讀是嗜好還是癖好!?也有討論過,雖然是為了搭上熱潮,就有點失去作者原本想要表達的涵義了。

我已經有點忘了從亞里斯多德以後一書的內容(回高雄再將他拿出來複習),不過就以這本書來說,作者大致將19世紀末期到二十世紀切割了幾個部份,其中也包含了以女性為主的章節。我想是為了強調女權,也重視女性在科學發展史上的貢獻。我並沒有完全看過其中比較著名人的傳記,例如牛頓、愛因斯坦...

不過我看過數本費曼的專書,所以我也可以曉得作者描述費曼的角度跟一般費曼的著作或者他人幫費曼所寫的書有不一樣的解釋。這是我覺得作者身為科學史作者的功力相當深厚。當然也因為他的職業因素,使得他有相當多的機會與他書中所提到的主角見面跟詳談。

看完前後兩本書,大致上可以將兩千年的科學發展史(以西方為主)有個大略的藍圖。不過畢竟篇幅有限,能列出的人都需要考量其在科學上的貢獻,不過細看這兩千年來的發展,其實從我們狹小的視野中也可以看出幾個重大發展的關鍵人物是哪些人。了解這些人進一步的科學工作,也多少能曉得科學進步的方向。 


常識的作者是為新聞評論家,他以1776年的湯瑪斯 潘恩所寫的"常識"為基礎,寫下了20世紀的常識。這本是探討政治與人的關係,以常識為主,提出人民對待社會國家大事應該主動,積極,勇敢的提出自己的想法,不能讓政客控制我們的國家走向。

雖然這本是講北美的政治,不過我覺得相對於台灣而已,政客都一樣的迂腐,一樣的貪財或者將社會國家以他們想要取得利益的方向改變。就以選舉來說,投票就是人民的力量,國家政府只是人民借給他們權力。現在卻顛倒過來,是政府控制國家,政府"好意"給人民一些權力。我們若不願在數十年後面對自己所放棄的權利,就應該站出來,應該投給真的為國家所付出的人,而不是只是為了黨與黨之間鬥爭的"遊戲"投出那沒用的票,更甚者放棄投票。

這本書前半部份是作者葛蘭所寫的"常識",後半部份是十八世紀美國獨立戰爭前潘恩所寫的"常識",古英文翻譯過來有點饒舌,文言,需要頗多心思去體會。這部分我正開始讀,不過也許就跟大家都知道的"常識"一樣-良藥苦口。

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閱讀是嗜好還是癖好!?_from Yahoo

最近又開始拾起書本啃讀!

星空的思索-一幅有待完成的宇宙拼圖


數位記憶革命-未來生活趨勢

傅立葉分析-圖解初階版

其中前兩本算是科普類,第三本是屬於圖解的技術類,雖然他也算是科普的一種!

星空的思索列舉了五位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大科學家,描述他們的重要思想以及承先啟後的科學銜接。
雖然內容描述是稍顯地生硬筆法,但細心耐著性子讀下去,可以了解宏觀的科學簡史,不過這本算是摘要性質的導讀書,若想要完整的讀他列舉的五位科學家,可以看主要的書:站在巨人肩上

第二本數位記憶革命敘述了一個不可逆(或很難反轉)的趨勢--電子記憶(E-Memory)的全面來臨,作者Gordon Bell 創立一個全新的名詞"全面記憶(Total Recall)" 來描述未來十年內將會誕生的新型態生活。未來我們的一舉一動,言行舉止將都被記錄下來。而這些資料將可以有許多用途,我覺得最有價值的是--健康照護.利用"全面記憶"來將我們所吃的,所喝的,每日的運動,生活作息都鉅細靡遺的記錄下來,我們將可以在這史無前例的龐大紀錄中找出規律,找出病因,找出最佳的生活方式。例如你將知道,當你吃了過多的燕麥將會導致你的心律不整,而不是運動不夠或者吃太少維他命。

其實我自己也常常記了很多東西也忘了很多東西,如果有個像書中描述般的電腦秘書,我就可以專注在我想要仔細思考的事情上面,就如同Gordon所說,有些事情並不需要常常記得,人需要的是"思考",而不是重複去記憶僵硬的事物。

最後看完的是傅立葉分析,從國中開始就覺得日本人真的很用心在"圖解"的領域。他們認為圖解才能對複雜觀念做出簡單明瞭的說明。事實上也是如此,否則類似"心智圖","百科全書系列"為何都強調利用圖解的方式,因為這跟牽扯到人的大腦有關。據研究報導,其實人類大腦對於"圖像"的記憶能力大於"文字",這蠻有趣的,因為我們都知道以電腦來說,圖像的檔案大小其實遠遠大於文字。

回到主題,這本傅立葉分析利用了我最愛的漫畫模式來解釋"聲音"利用傅立葉分析其波形,從最基本的"三角函數","定積分"開始,一步一步的建立何謂"傅立葉級數",如何做"傅立葉轉換"。這是一本非常適合像我這種超級門外漢入門的好書。不過讀完後多少還是覺得有點虛,畢竟大多的三角函數與簡易的微積分觀念我還算是有,但是這本書最大的益處是讓我回憶起不少想法。

另外,硬要說看完一本書的話,我也看完了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4e)(雖然英英版已經出到5e)

雖然說閱讀辭典在這個年代有點變態跟無趣累人,不過我想起以往(十幾年與數十年前)的許多台灣本土前輩,為了使自己的英文程度提升,也是一頁一頁的將辭典啃完。雖然時代在變,人心也在變。但是不變的是想要進步,就要付出。第一遍完整看完是跟著老師的進度,目前第二遍進度也到三分之一。一遍復一遍,以我這麼健忘的頭腦,不知道需要幾遍才能吸收八九成呢?


現在也持續在看或者將開始看的書單:在費曼之前-20世紀的科學簡史,微積分之倚天屠龍記,常識,閱讀的歷史,工作承諾,LONGMAN DICTIONARY,Feynman Lectures on Physics。


另外想分享的是:台灣翻譯書籍名稱的現象

其實就如老師說的,台灣翻譯能力其實不賴,因為通常都很對味。不過有時候為了銷售紀錄,常常會有模糊書籍原文標題的涵義。例如"再費曼之前"一書,其實這本書是此作者的第二本書,當然的確是以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為主,前一本為"從亞里斯多德以後"。我大概看了一下出版年,發現了出版第二本書的前後幾年是台灣正在風行"費曼熱"的時期,此書的原本標題是:Einstein & Co. 並沒有提到費曼,當然,這本書裡面是真的有提到費曼。另外,例如"心理學家教你59秒變A咖",這本書是2010年初版,那一年我記得演藝圈或者相關的很盛行A咖B咖的講法,我想這應該就是這本書中文書名的由來吧。原文是:59 Seconds: think a little, change a lot可以看的出,的確差很多,雖然想一點點改變很大的確很像可以變得很厲害或者想的更高層,在涵義上也許有碰觸到。

 並不是對這樣的翻譯有所批評,只是改太多有時候真的會使原本的焦點變調,上面提出的兩本只是一些例子。我不是專業翻譯家,不過我知道通常會這樣翻譯是書商老闆作主(或者說是主編!?)。不過台灣翻譯書的速度真的很慢,熱門一點的書大概要花半年到一年,不熱門的大概就要一年以上了,這樣的進度只會使台灣接受世界新知的速度變慢。為什麼日本人英文這麼差但是研究還是一樣可以登上世界一流,因為他們只要發現國際上一有新書,便有大量的翻譯人員去翻譯成日文,這點是值得學習的。至少可以使一般民眾跟的上世界潮流,而不是只有娛樂方面的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