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的思索-一幅有待完成的宇宙拼圖
數位記憶革命-未來生活趨勢
傅立葉分析-圖解初階版
其中前兩本算是科普類,第三本是屬於圖解的技術類,雖然他也算是科普的一種!
星空的思索列舉了五位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大科學家,描述他們的重要思想以及承先啟後的科學銜接。
雖然內容描述是稍顯地生硬筆法,但細心耐著性子讀下去,可以了解宏觀的科學簡史,不過這本算是摘要性質的導讀書,若想要完整的讀他列舉的五位科學家,可以看主要的書:站在巨人肩上。
第二本數位記憶革命敘述了一個不可逆(或很難反轉)的趨勢--電子記憶(E-Memory)的全面來臨,作者Gordon Bell 創立一個全新的名詞"全面記憶(Total Recall)" 來描述未來十年內將會誕生的新型態生活。未來我們的一舉一動,言行舉止將都被記錄下來。而這些資料將可以有許多用途,我覺得最有價值的是--健康照護.利用"全面記憶"來將我們所吃的,所喝的,每日的運動,生活作息都鉅細靡遺的記錄下來,我們將可以在這史無前例的龐大紀錄中找出規律,找出病因,找出最佳的生活方式。例如你將知道,當你吃了過多的燕麥將會導致你的心律不整,而不是運動不夠或者吃太少維他命。
其實我自己也常常記了很多東西也忘了很多東西,如果有個像書中描述般的電腦秘書,我就可以專注在我想要仔細思考的事情上面,就如同Gordon所說,有些事情並不需要常常記得,人需要的是"思考",而不是重複去記憶僵硬的事物。
最後看完的是傅立葉分析,從國中開始就覺得日本人真的很用心在"圖解"的領域。他們認為圖解才能對複雜觀念做出簡單明瞭的說明。事實上也是如此,否則類似"心智圖","百科全書系列"為何都強調利用圖解的方式,因為這跟牽扯到人的大腦有關。據研究報導,其實人類大腦對於"圖像"的記憶能力大於"文字",這蠻有趣的,因為我們都知道以電腦來說,圖像的檔案大小其實遠遠大於文字。
回到主題,這本傅立葉分析利用了我最愛的漫畫模式來解釋"聲音"利用傅立葉分析其波形,從最基本的"三角函數","定積分"開始,一步一步的建立何謂"傅立葉級數",如何做"傅立葉轉換"。這是一本非常適合像我這種超級門外漢入門的好書。不過讀完後多少還是覺得有點虛,畢竟大多的三角函數與簡易的微積分觀念我還算是有,但是這本書最大的益處是讓我回憶起不少想法。
另外,硬要說看完一本書的話,我也看完了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4e)(雖然英英版已經出到5e)
雖然說閱讀辭典在這個年代有點變態跟無趣累人,不過我想起以往(十幾年與數十年前)的許多台灣本土前輩,為了使自己的英文程度提升,也是一頁一頁的將辭典啃完。雖然時代在變,人心也在變。但是不變的是想要進步,就要付出。第一遍完整看完是跟著老師的進度,目前第二遍進度也到三分之一。一遍復一遍,以我這麼健忘的頭腦,不知道需要幾遍才能吸收八九成呢?
現在也持續在看或者將開始看的書單:在費曼之前-20世紀的科學簡史,微積分之倚天屠龍記,常識,閱讀的歷史,工作承諾,LONGMAN DICTIONARY,Feynman Lectures on Physics。
另外想分享的是:台灣翻譯書籍名稱的現象
其實就如老師說的,台灣翻譯能力其實不賴,因為通常都很對味。不過有時候為了銷售紀錄,常常會有模糊書籍原文標題的涵義。例如"再費曼之前"一書,其實這本書是此作者的第二本書,當然的確是以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為主,前一本為"從亞里斯多德以後"。我大概看了一下出版年,發現了出版第二本書的前後幾年是台灣正在風行"費曼熱"的時期,此書的原本標題是:Einstein & Co. 並沒有提到費曼,當然,這本書裡面是真的有提到費曼。另外,例如"心理學家教你59秒變A咖",這本書是2010年初版,那一年我記得演藝圈或者相關的很盛行A咖B咖的講法,我想這應該就是這本書中文書名的由來吧。原文是:59 Seconds: think a little, change a lot可以看的出,的確差很多,雖然想一點點改變很大的確很像可以變得很厲害或者想的更高層,在涵義上也許有碰觸到。
並不是對這樣的翻譯有所批評,只是改太多有時候真的會使原本的焦點變調,上面提出的兩本只是一些例子。我不是專業翻譯家,不過我知道通常會這樣翻譯是書商老闆作主(或者說是主編!?)。不過台灣翻譯書的速度真的很慢,熱門一點的書大概要花半年到一年,不熱門的大概就要一年以上了,這樣的進度只會使台灣接受世界新知的速度變慢。為什麼日本人英文這麼差但是研究還是一樣可以登上世界一流,因為他們只要發現國際上一有新書,便有大量的翻譯人員去翻譯成日文,這點是值得學習的。至少可以使一般民眾跟的上世界潮流,而不是只有娛樂方面的跟進。
現在也持續在看或者將開始看的書單:在費曼之前-20世紀的科學簡史,微積分之倚天屠龍記,常識,閱讀的歷史,工作承諾,LONGMAN DICTIONARY,Feynman Lectures on Physics。
另外想分享的是:台灣翻譯書籍名稱的現象
其實就如老師說的,台灣翻譯能力其實不賴,因為通常都很對味。不過有時候為了銷售紀錄,常常會有模糊書籍原文標題的涵義。例如"再費曼之前"一書,其實這本書是此作者的第二本書,當然的確是以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為主,前一本為"從亞里斯多德以後"。我大概看了一下出版年,發現了出版第二本書的前後幾年是台灣正在風行"費曼熱"的時期,此書的原本標題是:Einstein & Co. 並沒有提到費曼,當然,這本書裡面是真的有提到費曼。另外,例如"心理學家教你59秒變A咖",這本書是2010年初版,那一年我記得演藝圈或者相關的很盛行A咖B咖的講法,我想這應該就是這本書中文書名的由來吧。原文是:59 Seconds: think a little, change a lot可以看的出,的確差很多,雖然想一點點改變很大的確很像可以變得很厲害或者想的更高層,在涵義上也許有碰觸到。
並不是對這樣的翻譯有所批評,只是改太多有時候真的會使原本的焦點變調,上面提出的兩本只是一些例子。我不是專業翻譯家,不過我知道通常會這樣翻譯是書商老闆作主(或者說是主編!?)。不過台灣翻譯書的速度真的很慢,熱門一點的書大概要花半年到一年,不熱門的大概就要一年以上了,這樣的進度只會使台灣接受世界新知的速度變慢。為什麼日本人英文這麼差但是研究還是一樣可以登上世界一流,因為他們只要發現國際上一有新書,便有大量的翻譯人員去翻譯成日文,這點是值得學習的。至少可以使一般民眾跟的上世界潮流,而不是只有娛樂方面的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