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虛擬&實際

@分享虛擬與實際的世界中所遊玩的心得紀錄,從物理化學到生命科學、從人文藝術到現代科技、從虛擬介面到實際生命體。享受的只是一種學習與體驗。若文章內容有誤,歡迎提出以供修改,對文章的回饋,歡迎寄信給我!一起分享,互相學習成長的環境。
@個人簡介在『關於韃靼』
@我是韃靼~我的信箱:chenyuquan at gmail dot com

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隨機騙局 Fooled by Randomness

Nassim Nicholas Taleb.

Randomness (隨機),這個看起來不科學的科學名詞,漸漸地被注重了(有嗎?),可是在日常的生活裡面,卻真實地掌握一半的決定權(這句話就不科學了)~至於科不科學倒不是書中的重點,而是使用更寬廣的思維去思考所有你看得到跟看不到的表象(這句話很有哲學)~

『隨機』&『因果』(大致上的分類)就定義幾乎所有的事情,過猶不及或者中庸之道,隨人選擇。是好或是不好,有時候就隨緣吧(因果),或者看運氣了(隨機)~{以上是很隨性的隨筆}

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

兩個人的老後

原文:人生の使い方, 若直翻的話,比較像是『如何使用人生』!?
作者:平 安壽子。

書中以熟年夫妻(半百)的人生使用說明,真正的人生從變老才開始!用輕鬆愉快且寫實的生活多人角度去描述即將退休的老公以及希望老後生活有趣的老婆之間的種種對話、心中小劇場等。

以兩三天睡前閱讀完畢,書中以非常寫實幽默地描述中年夫妻的日常生活,讀來頗有感觸,因為即使是年輕夫妻、同居戀人,也許都可在此書中找到一些共鳴之處。只能說,人與人的相處模式/狀況,是不分年齡,不分種族,以及不分男女的。

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從 0 到 1, Zero to One

作者:Peter Thiel,自序的部分,作者說了以下一段文字很符合此書的概念:

複製別人的模式比創新事物容易。做大家都知道怎麼做的事、提供更多熟悉的東西,這是由1到n。但是,創新是由0到1。創新獨一無二,創新的時機與開創出的結果也是新鮮奇特的。

從零到一、從一到多,其中的難易度(?),複雜度(?)是否與創新或者重複有著簡單的關係式?這點就不得而知了。但若簡化定義”創新=世界級大公司(或賺大錢)“,雖然這很多周刊、文章在討論時”不小心“所隱含的”真義“。只是這樣的定義還是很狹隘~(對我而言)

自創思維_ The Startup of You

作者:Reid Hoffman,聯盟世代的作者之一,這本是在其之前的書籍。

書中的精華關鍵句:
Adapt to the future, invest in yourself, and transform your career.

中文的副標題下的也很不錯:
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瞬息萬變世界的新工作態度

有趣的是前一句”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也與中文世界的”吾日三省吾身“一樣。有明確/或建立起的目標、理想或價值觀,不斷地修正自己並前往終點。跟聯盟世代可以接續欣賞,其概念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聯盟世代_ The Alliance

Reid Hoffman,LinkedIn創辦人與其他兩位夥伴(Ben Casnocha, Chris Yeh)共同合著,有關連結新世界的工作模式。內容描述一種工作模式,也在國外行之有年,但細心思考,同樣的概念/模式其實在非美洲區域亦有不少相似,如”吸引團隊“、”工作及作戰“、”任務“、“人脈情報網絡”、”校友會“等觀念。

評估一間企業的成功與否,原因有千千百百萬種,很難簡化為幾點觀念,包含了市場、資源、人才,當然可以更簡化為天時、地力、人和,但這樣就沒有討論下去的趣味。
中文的奧妙是使用玄學、形而上的概念去概括所有含義,值得深究,可惜的是並非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中去汲取到前人的智慧結晶;而非中文的世界,留下了許多文件化資訊、科學化分析等,可以使得後人可以”踩“在前人身上,往前大步邁進。

但前述的論點卻也值得商榷,因為歷史可考究而相信、亦可以被呼隆而帶過!不過書籍中的資訊在萬事起頭難的時候,具有指引的功能,確是值得每個人學習與反省的,尤其是在新創事業裡面,常常知識的Knowhow(關鍵點)都只存在少數人的腦袋,不可否認的這是必須保護的,但如何進行、如何思考卻也無法釋放出的話,這樣的公司需要的只是”人力“而非”人才“。(前述的分析亦可以討論!)

Hacking Work夠駭 才能成為職場A咖-CH8~12

前言:
這篇接續上次未完的筆記,從第八章到第十二章以及後記。時間隔了有點久遠,差點都忘了之前紀錄的內容。讓自己的思緒繼續進入駭客的世界!

一些不錯的名言:
CH08: 有效率地去做根本不開做的事,是最無益處的。-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 ()

CH09: 你必須先指出你的恐懼,才能加以祛除。-尤達大師 Jedi Master Yoda

CH10: 改變仍是由具某種權力的人完成。驅動變革的同時是擁有平台與能力的經理人:他必須擁有宣揚新方向的平台,並且有能力聘用、晉升及獎勵接受這個新方向的人。-傑克,威爾許 Jack Welch (奇異GE 前執行長)

CH11: 深深打動我的是行動的急迫性。光知道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加以應用。有意願是不夠的,我們必須付諸行動。-李奧納多,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文藝復興人士)

CH12: 別懷疑,一小群有思想、肯投入的人就能改變世界。事實上,那是唯一改變過世界的東西。-瑪格麗特,米德 Margaret Mead (文化人類學家)

記錄:
轉型期間最值得需要問的三個問題是:什麼正在轉變?這種轉變會帶來何種影響?誰贏、誰輸?(從“個人與組織轉型專家-William Bridges")

針對”數位足跡“(p103):
A: 如果我們無法掌控我們自己的資訊,加以解釋-其他人就會替我們下定義。
B: 管理數位足跡-1.交易談判, 2.增加正面的評論, 3. 縮小數位足跡的規模


自願為奴

[書籍] 自願為奴,艾蒂安 德 拉 波埃西,法國中世紀(1530-1563),生命短暫,連著作/作者名也是由別人的紀錄才留名後世,一生短暫也顯現在此書中,短而深刻(註一)。此書提到人民對於權力的”潛意識“屈服,自願放棄自由的天性,而將權力給潛主(任何暴君形態等稱呼,註二)。

與之前的動物農莊,或者近期的蒼蠅王,有著本質上的相似(註三),究竟自由/奴役、工作/志業、理性/感性(本性)是否能夠如此輕易地劃分為二呢?我認為是無法的,而我的態度/本質上也嘗試/持續地分享/傳遞更多元的概念。對,多元成家也好、同志議題也好、勞工議題也好,都沒有絕對的零/壹,但是社會的觀念(或同理心、或尊重等說法皆可)卻還是不夠普及。(註四)

註一:page 5
註二:page 47
註三:人與哲學之議題,仍然是個有趣的Möbiusband(梅比斯環)現象
註四:自己的想法,也許不是我觀察到的這麼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