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虛擬&實際

@分享虛擬與實際的世界中所遊玩的心得紀錄,從物理化學到生命科學、從人文藝術到現代科技、從虛擬介面到實際生命體。享受的只是一種學習與體驗。若文章內容有誤,歡迎提出以供修改,對文章的回饋,歡迎寄信給我!一起分享,互相學習成長的環境。
@個人簡介在『關於韃靼』
@我是韃靼~我的信箱:chenyuquan at gmail dot com

2019年9月27日 星期五

百日計畫:097-創業也就是一種選擇

(Photo: 巧遇鳳凰伴月~~)


在某一次的聚會中,有位在場的人說到出來創業是不得已的,被環境逼的。除了他本身是個能言善道的人外,我不清楚這句話對他而言有多少的真實性。

每個人的境遇都不一樣,是好是壞也許是運、但大多時候更是命,這種議題大概也沒有對錯,隨人討論以及堅持或承擔。

相比之下,也許我真的很幸運吧~

雖然那些有這種想法的通常也擁有更多別人沒有/不一樣的資源。

結局會是如何,成功真的能夠複製嗎?
這要先說清楚"成功可以被複製"這是兩個議題,
一個是何為成功?
一個是如何複製?

相關的議題一拖拉庫的研究/爭論與多方觀點,也就不會想深入討論,自由心證,人生很短,把最重要的資源-時間,放在那 5 % 的人、事、物上吧~

2019年8月6日 星期二

百日計畫:096-品質


品質、品質、品質

對我而言,"品質"一直是個曖昧的詞彙。

2019/8/6,因一契機,到了桃園拜訪一間電子/EMS公司的董事長,以及兩位新事業發展處經理。聊聊與交流彼此的公司業務以及發展狀況,還有潛在合作的可能性。

其中有聊到為什麼董事長的公司的客戶都以國外為主,因為大多數國外公司願意注重品質,而根據董事長的長年觀察,國內有些公司甚至已經是品牌公司,對於品質都只求60分通過。

這也與一些醫藥領域相似,許多醫材公司以為通過GMP或者ISO13485就是滿分了,但事實上總是還有非常多的缺漏。

也許這些公司都有說不完的理由,也許台灣投資人的短視、新創團隊的不成熟/不在乎/不曉得等可能性,我想從根本上就是價值觀的不同罷了。

品質這檔事,就剛創業一樣,更與人生一樣。
自己想怎麼做,團隊想怎麼做,那就去做~
但後果自負,都是正常人了,老是找藉口只是很弱的表現~~!!

做品質、做新創、做人。
我想本質上,就是選擇。

聰明可能是天生的,但良善是可以選擇的。

2019年7月25日 星期四

百日計畫:095-加入新創的現實考量


加入新創的目的是甚麼?
或者反過來說為什麼要"參與新創"?
有多少人是仔細想過的人?

我想大概可以分幾個理由:
1. 賺大錢(透過高風險的投入而取得豐富的報酬)
2. 參與新穎的產品開發
3. 跳脫僵化的古老體系
4. 喜歡掌控自己的時間
5. 熱愛改變自己也改變社會

若參與新創團隊,
沒有得到任何回饋,
其實真的不需要參與新創。
不管在哪種類型、哪種階段的團隊。
人的問題總是存在,
評估這些劣處之後,
還能保有上述五點之一,
我想那至少符合新創的心態~

但大企業也總是在演進,
什麼是新創、甚麼樣的人適合新創,
已有太多人寫過相似的文章了。

我想表達的只是,
加入新創的人,
有沒有好好地:
=>評估自己能耐、
=>評估新創團隊、
=>評估資金來源、
=>評估加入時機、
=>評估市場走向。

拿張紙,
把自己想要的、不想要的好好地列出來,
把上述評估點都寫下來畫張圖,
這些真的與自己有交集嗎?
自己真的有徹底地思考並聆聽內心的聲音,
瞭解自己是否適合嗎?

若有的話、堅持下去,
持續堅持地做好一件事情,
靠的不是什麼!
靠的是熱情。

2019年6月10日 星期一

百日計畫:094-Over Quality, 超資格


[New Explanation: Over Quality]

If you do not get offer after interview, and the interviewer told you because your are "over quality", the true meaning is you are too expensive.

**最近剛好遇到兩位好友被獵頭推薦去應徵外商,一個生醫領域,一個科技領域,面試完一間是直接說過於標準,一間則是輾轉從另一個獵頭得知原本是要招募新鮮人為主。

有趣的是這兩位好友提出的預期薪資則一個是約剛好公司報給獵頭的上限,一個則是比公司預算高10%左右,在面試過程中談論到的專業也都符合或者有更廣泛的能力,卻在之後得到"Over Quality"的結論。

這讓我想到之前曾到一間新創公司面談,創辦團隊是從廣達出來的,要聊的職務不是檯面上有的,所以說真的我也不清楚是否有符合他們的需求?但面談中可以說是人資長的發揮人資該有的本分,就是挑剔/挑戰面試者的背景,例如偶而會被問到的就是為什麼要換這麼多工作,像他們都待在原本的公司十幾年了(所以記得是這麼好的公司為什麼要跳出來加入新創團隊呢??。

跟當時的總經理倒是聊了蠻多,感謝他願意分享一些他比較少對面試者說的想法。
最後透過當時的研發主管得知,暫時"高階人才"的招募暫緩,到那時才知道我面試的職務是高階人才呢!!??

回到好友那邊的經歷,兩個職務原本預期的薪資水平其實也不差,都約年薪110萬以上(外商),但其中之一要的是新鮮人,職務內容也是至少三年以上的能力,雖說若是給資質好的新鮮人,但多少會淪為其實需要的是新鮮的肝呢!?

另一間也是外商,則是硬體團隊,需要一個可以主導高階軟體開發,又需要具有進階的架構能力,但薪資卻只能給到中階等級,推論這都是非關鍵職位的因素之一。

記得之前看到一圖畫很有趣如下,看起來挺悲傷的。
但薪資談判其實一直以來都是個必須手段,如何"談到"好的薪資福利也是每個人多少要用心去體會以及實踐的,相同的概念都可以運用在更多方面。

後續有機會再分享更多紀錄了~


參考資料:
資歷過高
此人質感Over Quality

2019年6月4日 星期二

百日計畫:093-瘟疫與人

前提:
上週閱讀完William H. McNeill的著作:瘟疫與人(Plagues and People)_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衝突,這是一本用"醫學"角度"看"人類歷史的發展史,以微寄生和巨寄生兩種觀點解釋歷史上傳染病(Infectious disease)的定位與影響。

紀錄:
巨寄生描述的就是人類帝國(或優勢種族)的征伐史,從爭奪資源到俘虜原住民,從蒙古帝國到美洲新世界。而隨著人類以及人生所攜帶的動植物,帶來了另一個微觀的世界史-疾病文明史,不同的疾病藉由汗水、昆蟲或是皮膚傳染,或者透過商旅、傳教士、陸運/海運等等,將原本區域性的疾病帶到整個世界,因為人類活動而加速傳染病遷徙,而導致因新的疾病而造成的浩劫。

巨寄生與微寄生是個共生關係,如(巨寄生)游牧型態到畜牧型態,從陸運到海運,從宗教活動到政治活動還有農業革命到工業革命等等,也在這一段段的改變中,產生了許許多多新的疫病演化(微寄生)。

文中提到的數種疫病如:
小兒麻痺(poliomyelitis)、
水痘(chicken pox)、
天花(smallpox)、
牛痘(cowpox)、
百日咳(whooping cough)、
血吸蟲病(schistosomiasis)、
狂犬病(rabies)、
兔黏液瘤病(rabbit myxomatosis)、
拉薩熱(lassa fever)、
昏睡症(sleeping sickness)、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
流行性腮腺炎(mumps)、
梅毒(syphilis)、
帶狀皰疹(shingles)、
麻疹(measles)、
痲瘋(leprosy)、
猩紅熱(scarlet fever)、
斑疹傷寒(typhus)、
黑死病(black death)、
黃熱病(yellow fever)、
結核病(tuberculosis)、
鼠疫(plague)、
霍亂(cholera)、
壞血病(scurvy)、
癩皮病(pellagra)、
鐮刀型血球細胞症(sickle-cell disease)。

後記:
疫病的流傳與動物的遷徙有著關鍵的影響,其中以人類能夠透過動物、工具(馬、車、船等)加速活動範圍的擴張,而將不同類型的疫病散佈到世界上的每個角落也就不那麼意外了。

此為因,而疫病中的小小生命,為了讓自己(或族群)活得更久,也就要學會去調整自己的"致命性",來讓宿主可以活得夠久但又可以汲取營養,此為果,所以巨寄生與微寄生之間微妙的動態平衡就出現了。

而人類決不會對這些疾病低頭,也因此醫療技術在疾病快速的增長之下,也跟著突飛猛進。人類為了爭戰各國,也因此更願意投入醫療在士兵身上,也因此在歷史上有許多疫病是因為"人類"為了征服他人而克服的。(如黃熱病的疫苗,目前若第一次到一些國家,是必須施打黃熱病疫苗的。

醫療發展包含公共衛生的推廣(如消滅或控制蚊子以避免瘧疾的散佈),都是人類能夠有效控制疫病的手段之一,雖然目前仍然有許多疫病使不少人類感染而死亡,但與動則死亡百萬人的疫病相比(黑死病、肺癆、霍亂、天花等等),真的可說多虧了公衛體制的發展。所以國際上必須要能夠疫病資訊流通,才能在發作時初期,就能夠針對疫病發展相對的疫苗防治。

至於公衛體系的發展,那又是另一處醫學與政治交錯的愛恨情仇了。

在2014年開始接觸生醫領域,越深入瞭解越覺得醫學體制是個既開放又封閉的世界(不是醫院那種白色巨塔)、既科學又工程的領域,甚至是個既理性又感性的體系。接下來還有幾本相似領域的書籍持續開看中,有新的內容與想法就在往後繼續記錄了。

2019年5月3日 星期五

百日計畫:092-絕望者之歌_階級的旋律

昨晚(5/1)趁著勞動節日,將書籍看完了。

絕望者之歌(Hillbilly Elegy, 鄉巴佬= hillbilly),表述著社會底層的階級複製,即使是白人依然會淪落到大多數人無法想像的問題社群之中。

作者在一連串的『巧合』下,突破那千分之一(或者說數十萬分之幾都不為過)的框架/枷鎖,實現了所謂的美國夢。

這本書籍偶然在某處看到,看完敘述後就決定馬上購入。主要關注的地方是作者的家庭環境,作者非常仔細地描述他從小開始的環境,一個不穩定、浮動、情緒化的家庭。而我們的老祖宗也常說『言教不如身教』,家庭帶給小孩的“教育”是會深入腦子深處,甚至被記錄成身上的DNA一代代的傳承下去。

在專業術語上,這稱為『負面童年記憶(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

童年早期經歷巨大壓力,會導致過度的心理壓力反應,或者產生慢性心理壓力,此外也會增加恐懼與焦慮感受產生的機率。

->亦即大腦中處理壓力與衝突的部位永遠處於活化狀態,彷彿一個始終沒關掉的開關。

->人都會有自己的心魔,但總有一天得學會擺脫藉口,為人生負起應有的責任。

->面對未來即使徬徨不安也要怡然自得。

->解決『社群』的問題,看待這件事最好的方法,或許就是認清你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這些問題永遠會存在,但當有人快撐不住時,或許你能想辦法拉他一把。

->社區教師(中小學)的悲哀:政府希望這些教師當孩子的牧羊人,但他們都忽略了,這些孩子的父母是虎豹豺狼。若孩子連一個能身心安頓、專心學業的家庭生活都沒有,那麼結構的改變只是徒勞。

後記:
我的生長環境,有一部分可以借用作者提到的一些敘述,雖然相比於作者精彩萬分的經歷,顯得沒有這麼慘烈,不過ACE的影響,仍然存在每個擁有相似經歷的小孩心靈內。

雖然我標記了“階級的旋律”,但紀錄點還是以家庭為主軸,不同階級的家庭通常也會有一樣相似的事情發生,但處理的方式或許就不這麼的雷同~

記得以前閱讀看過一本書籍,每一個人就有一個故事,若真的將每個人的故事如實的記錄下來,現存最大的儲存設備依然遠遠不足夠。可見一個人真的就如同一個小宇宙般的龐大,只在於是“什麼樣的”展現而已,有人默默無名的度過一生,有人精彩萬分的嶄露頭角,當然有更多的人介於其中,各自在安身之處上演著一齣齣名為“人生”的寫實劇。

**
(前言)
從書中看見世界,從世界看見自己。
有很多緣分在過去幾年看見也『聽見』更多的許多人事物。

有時候人就像隻棋子一樣,
被無形的力量掌控,
無力的是明知道事實但無法改變,
無知的是以為這一切是理所當然。

家庭環境真的很重要,
而在勞勞碌碌的人生當中,
有多少擁有小孩的家庭,
是有去理解過這些問題的呢?
邊學邊做是最常見的回答,
但通常那也表示,
這些教育方式都將是從階級複製來的。

記錄一下這本書籍,
深有同感,
該睡了~
**

2019年1月11日 星期五

百日計畫:091-2018末的活動紀錄

2018好似過得很快地樣子?
2018進行了很多活動,
也認識了很多新的人。

從H. Spectrum開始,途中與醫學界、學術界、創投界等等,還有在H. Spectrum裡面遇到很多很有趣的人,2018後半年,結束了H. Spectrum,發散出去更多的可能性。

有些慢慢的聯繫上,有些則是在活動後開始有所聯繫,
更很多是只有一兩次的碰面,
但都令我收穫很多,
以下紀錄了五點,
這五點也是持續在進行/或開始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