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虛擬&實際

@分享虛擬與實際的世界中所遊玩的心得紀錄,從物理化學到生命科學、從人文藝術到現代科技、從虛擬介面到實際生命體。享受的只是一種學習與體驗。若文章內容有誤,歡迎提出以供修改,對文章的回饋,歡迎寄信給我!一起分享,互相學習成長的環境。
@個人簡介在『關於韃靼』
@我是韃靼~我的信箱:chenyuquan at gmail dot com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最近的感想

就像金恩博士說過的:I have a dream

每個人都有個夢(或許是很多夢)。對我而言這些夢在哪裡實現?並不是重點與必要,而是勇敢去做就是了,而這樣的態度很清楚且很容易去達成。另外很多瑣碎的意外以及通往以夢想為名之路途上的眾多尖石,就是跟自己說,是值得的(自虐傾向?)。

沒有失敗或成功的定義,因為一切都是自己定義的(或很多人喜歡用世俗來定義自己)。不用聽取太多外在的聲音,因為那些就如同很多歷史故事裡都會提到的:『各說各話,總是有道理』,而對自己的最高標準就是以不實體的傷害別人為前提下,逐步實現自己的夢想s(這也稍為難以定義)。

過去一年來也有幾次機會參與了一些面試,有多認識了一些人以及一些產業的概況。搭配上從一些撈來的資料/新聞相比較下,發現古老的話語總是可以重複使用:人類偉大的事物會成功是基於人,而會失敗也是基於人。回到面試議題,有幾次是已經有跟幾位朋友分享過,大致上如下:(隨性安排順序)

圓X環X有限公司:遇到過最臭屁的技術副總了,這間公司其實是王文洋兒子投資的新加坡公司,主打的就是快速核酸檢驗試劑,雖然VP是說在新加坡進度很慢才到台灣開公司,可是我個人覺得說穿了就是希望取得便宜的人力,但無法証實此猜想就是了。

神X生技股份有限公司:還在學校裡面的育成中心,總經理非常的和藹可親且非常熱情,到新竹數次面談與閒聊,其實真的覺得很不錯,若選公司要選老闆的話,我是真的覺得這位長者非常值得跟隨。

寧X斐X股份有限公司:其實沒有面試到,因為去閒談時,就被耽誤了不少時間且也沒有該有的心態,這間公司是做植物三維影像資料庫的,跟政府等單位有不少的合作計劃,而且主打的就是使用空拍機(四軸、多軸)進行,研發的東西是挺有趣的就是了。當初是要談演算法的相關職位。

國家同步輻射中心:這個很有趣是要去澳洲的,可惜是內定的(去神X面試時,學校的某個教授說的!?)。不過這是第一次面對七八個人使用英文Presentation,然後在故宮的計劃令他們感到非常有興趣,不過他們也說了其實是想要聘ㄧ個”維護工程師“,可能覺得我不適合吧!

亞X法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完全是去逛大街的心態,去瞭解一下相關領域的公司,還有看了很龐大的血液分離系統,不過公司ㄧ整個就是很Cost reduction就是了,要的也是很純粹的軟體工程師(屬於自動化控制)。

加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D-Printer的新公司,目標是在美上市櫃,主打的是材料領域、創新合作領域還有社群,總經理也是個很有活力的人,擁有著非常多的想法以及概念,需要的是能手去幫忙就是了。

後記:
這一年非常的有趣,雖然專業技能上好像沒有什麼成長,不過心靈/智慧的成長卻想通了更多就是了。

2015年9月2日 星期三

能力圈、知彼知己 與 隨機性

好一陣子討論不完的職場就業問題,實在令人看了又是擔心又是高興。擔心的是環境的確有所不佳,高興的是越來越多人願意出聲(有無動作則是其次)。在看了這麼多的文章、討論串以及新聞等等,覺得議題中正反兩面都有討論到,但也常偏頗於單一觀念,於是想提出一些概念來整理自己的思緒。

Charles T. Munger 提到,每個人都需要認清自己的能力圈,只在能力圈裡面做好自己擅長的。而這點其實就跟中國古語的『知彼知己』的知己,瞭解自己的特質、能力以及心態。並不是說不能去做自己不擅長的,而是如何“評估”做事成功的『機率』。機率概念可從 Nassim Nicholas Taleb 的一些著作中看到,隨機性充斥着社會中,有沒有認清這一事實也是非常重要的。

回到文章開頭,花點時間去思考自己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能學什麼、不太能學什麼。是理解自己的能力所及,然後將其磨鍊、深入以及延展(有些微違反能力圈概念)。接著是『主動』地去創造『機率』,看似很簡單的想法,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花這麼多時間去嘗試。

這裡提出了是偏向自身能力以及取得機會的超短簡述。其它還有更接近人的議題,如做人處事,那又是另外深入的議題了。

2015年8月25日 星期二

敏捷 or 穩健 開發??

接觸軟體工作一陣子,接觸了蠻多敘述與實際案例的開發訊息。其中有幾個如精實開發,敏捷開發或者比較傳統的穩健開發類型。在互相比較之下,可以看到各有其優缺點的觀點。

我對兩者個粗略概念如下:(以下概念不單只是存在於軟體開發)

A:敏捷開發是早期設計與取得雛型並得到實際的使用者(非開發者本人)的回饋,而不斷的精實修改朝向正確的方向。

B:而穩健開發比較著重在於完善的規劃,從大方向到小細節都定義完整在進行專案。

以上很粗略也可能不是針對其各家領域的核心思想,而我的看法以及應用的方向則是:

A:敏捷開發的應用是建立在"精實團隊人數"、"開發工具熟練度"、"未有正規化流程"三個點。(可能還有其他,有想到待補充)

B:穩健開發則是建立於"專業分工度"、"系統複雜度"、"已有正規化流程"等三個點。

只先各提出三點,而其中的定義套用在這兩種開發則可以簡易的敘述如下:

1. 團隊人數-有些團隊可能會受限於經費或者其他原因,希望/必須維持小型團隊
2. 開發工具熟練度-對於開發工具的熟練度,是否有深度與廣度的實際實力
3. 正規化流程-這點很重要,因為這包含了是否需要有對系統的"分析"、"設計"、"整合"等三大能力
4. 系統複雜度-複雜度建立在"跨領域的廣度",以及"單一領域的深度"。
5. 專業分工度-與[開發工具熟練度][團隊人數]有交互涵蓋,這邊會想表達的是分工需要切割到多細。

以上,是對於一個系統進行開發時,其團隊所採取的方式所需考量的點。我的經驗只在於狹隘的幾個領域中,所以可能還需要在遇到新的專案或者在汲取新的概念消化後,進行增減的修正。後面會繼續記錄以上有提到的延伸文章。

2015年8月7日 星期五

軟體不軟體,硬體不硬體

我很幸運有些機會去過不同的工作工作過。想提出一些可能不應該提的檯面下問題,只是好奇心可以殺死一隻貓(若在While/ for loop內可以設定殺死無限多次)。

關於軟體的正版問題,因為我待過的某間公司,當初在推行自動化時,前一年並不是購買正版軟體(買什麼就別問了,跟我工作相關),然後我曾經接案的公司也是如此。再來要提的是使用"流行版本軟體"本來就不是什麼不能說的秘密,學生時期或多或少都會使用到這類型的,而且現在大多數的學校都願意買校際版或者系所版本。只是一間公司營收數億到數十億,公司副總可以開千萬跑車,卻不願意花個幾萬到十幾萬的軟體,有點可笑。而在我待過的公司之間,曾經跟曾經為前主管的人討論過,他說了這麼有趣的一段話:

若公司要整合系統不買硬體那就是太過分了,而軟體還好。

所以軟體可以"偷用"(因為Copy & Paste即可),而硬體不行,這樣說反而驗證就是因為幾乎沒有哪間公司可以跟廠商借儀器,然後一晚就可以複製出一台一樣的能力。

只是想說,同樣在評估專案計畫,軟體就如此隨性,硬體卻可以變通。硬體有所謂的租借日期,軟體一樣有試用日期。若硬體可以在短時間(租用日期內)可以評估是否可以使用,那軟體應該也行。當然!在台灣普遍不注重軟體的氛圍之下,很多公司都是從舊有人員去轉軟體(換領域很好,多學習也很好),但是整體上根本不利業界的發展。(從此可以在衍生討論很多其他相關的問題!!!)

更甚者,當初一年多沒買正版軟體的前公司,卻願意花十幾到幾十萬讓員工去上教育訓練(一些教育訓練的價錢都很有"價值"),這種錯亂的價值觀念只能說令我啞口無言。

那時候沒想到,事後才想到想對那位先生說的是:
下次要評估新的系統,可以先去跟某某公司"借"一台儀器,借個一兩年等到系統可以使用後,再跟那間公司說我們想要跟你們買正版整套的儀器。不知道業界哪間儀器商可以說沒問題的,以後我要買儀器一定跟您們買(當然也會先借個一兩年評估啦,最好可以借了就不必付費,連租金都免!)~

PS:此文原本發布在其他專業論壇,稍微修正一些用詞遣字,重新發布在此,希望也有不同/相同想法的人回饋,以及有共同經驗的人可以提出。

當然我朋友是說:反正就是老闆貪小便宜心態.....

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系統整合?機電整合?

不知是分工太細,還是無法分工?
任何領域都可以聽到"系統整合",或者"系統整合商"等等之類的,但是,到底系統整合是整合硬體、整合軟體、整合軟硬體、或者是整合"使用者的需求"??

而更多時候,我看到的都只是單純的"機電整合",或者"自動化控制"!(就以我所知道的來說)

曾有趣聞,因為不重視"系統整合",而導致台灣沒有很棒的"高階產品",都是東拼西裝起來的"拼裝車"。而這呼應了我想表達的,"系統整合"到底是應該建立在甚麼樣的前提之下,才有意義?而若沒有完善的系統整合概念,機電整合派得上用場嗎??常常聽聞到臺灣的光機電實力堅強,從一些不知道可不可靠的新聞跟期刊可以得知,開發單一元件或單一模組的能力,而巨型專案(這也需要定義)的成功度上少之又少。我想這背後的問題決不是我想像的這單純,當然還有各式各樣,各種領域裡的眉眉角角。也因此在有能力討論更深入之前,都盡量秉持著"本來就應該會做好"的角度去思考這些問題。

回到主題,開發一個案子,需要的團隊組合可以有很多種組成。例如曾經聽聞的,軟體開發,需要SA/SD/SE...etc等配置。不過常常也聽到身邊好友的公司,是一人兼數職。規模很小的專案也許可行,規模大的就不妥當。 如何安排?如何定義?也是需要方法與經驗去琢磨出的。

這篇算是好奇碎碎念文,因為在好奇之下,查詢以及與不少不同領域的友人深談,深深覺得各個領域的各自為政,以及無法有效率的拓領域合作。我想從標題想帶出的就是=
瞭解自己的不足、尊重不同領域的專業、找出以及遵循有效的方法。

醫療儀器研究與開發

昨日聽到了一段話:

Device by Design; Drug by Discover.

從FDA的歷年演進也可以看出個所以然,畢竟在1997年以前,醫療器材只針對製造端的品保與品管等相關GMP之類的控管,但在後來的醫療器材回收樣品中去分析(大量的錯誤產生),發現大多數是並不是因為製造端的問題,而是在進入製造端"之前"的"設計"就有問題,也因此才會要求有Design Control等相關文件。

BUT, 這個"But"就是最重要的~

What is Design ? or How to define Design ?

我的註解是:根據"產品使用者預期的情景"而成的商品,就該從這個角度去定義如何設計。

越是跨領域的研究與開發,就更是需要更高視野的思考,或者白話一點就是很常見的"系統化"。只是當定義了系統的深度與廣度時,將同時也定義了團隊的組成與研究&開發的方法。

若是選了不符合的"方法",那就容易導致不符合的"結果"了。
至於如何去定義方法、定義設計、定義團隊等等一堆無趣的名詞遊戲,將在後續不斷的修正自己的思緒而留下註解。

參考資料:
http://www.fda.gov/downloads/MedicalDevices/.../ucm070642.pdf

2015年7月11日 星期六

空間就是想像力_ Spaces of Adventure, 作者_ 畢恆達

空間就是影像,從影像中擷取訊號,空間會說話,是以我們的觀察與傾聽能力去解讀我們眼睛可以接受到的任何訊息。

仔細地去觀察你我周邊的生活環境,可以發現處處有玄機,其中包含了美與力的結合,可是通常也包含了不少的偏見存在。而視覺的設計,也常常被用來當作一種武器,政府的單一價值觀灌輸、商業行為的洗腦、顯示兩性不平等的邊界、帶有各式各樣的“故意”透露出的觀念。

而視覺應該也是一種橋梁,搭建起不同想法的意見、不同種族的溝通、不同性別的和諧以及不同視野下的平等。能否做到這樣,其實也有待每個人不斷地去努力與改變。

相同的書籍:空間就是性別,空間就是權力,還正在持續地閱讀中。

PS:例如目前台北市新建立的公車候車顯示,按下後車鈕後,站牌就會變成紅燈,但是這個只能顯示“有人”要上車,可是無法表示“上哪號車“,而且可能一次來兩三台車,但旅客其實只要上第一台車。另外車燈顯示紅色,但是太小,而且有些地方沒有考量否有遮蔽物會擋道,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

精準預測_The Signal and the Noise

精準預測:The Signal and the Noise_ Why So Many Predictions Fail-but Some Don't, 作者:Nate Silver,中譯書名只強調了書籍概念的一部份,但也不失想要表達的意涵。花了一段不短的通勤日子,讀完了此書。記錄一下粗略的感覺。

如何在雜訊中看出真實的訊號,一直以來都是各個領域所需要知道的,科學、企業、人際關係、國際情勢或小規模到購買物品,生活中的任何判斷。都是一樣的,Silver提出幾點方式,其中尤以:Bayesian reasoning 為主要描述,經過三個已知變項,一個未知變項來形成一組代數表達式。來後經由條件機率的不斷修正,會越來越趨向有預測力的結果。

而我認為更有趣的是,即使在任何領域裡面,也常常發生了一些過度的預測,不管是否有根據任何“證據“。例如overfitting, out of sample...,都很容易將以為是訊號的雜訊給討論進來,而給出了不正確的預測。預測跟經驗有一些關係,但若只依賴經驗,則容易陷入各式各樣的陷阱內。

『題外話』
前天跟朋友聊到,尊重專業以及個人的修養,我想這個跟”人“有關的議題,應該還是很難有共識或者有共同的進展,是否會持續地前進,還是也是呈現M型化的分隔,令人感覺非常有趣。

(圖)在雲層厚實的場景中,要截取出想要的標的物(飛機、鳥、星空等等),若沒有背景資料、訊息,僅憑目測,的確容易陷入環境的干擾、或自我意識上的盲點。

2015年7月2日 星期四

好丘~丘的是自我型式上的滿足仰或內心裡的喜悅

今日參與一個研討會,休息時間到附近的商品買個涼爽飲品,剛好經過一個算是古蹟(?)的區域,而其中面向馬路的建築物外牆放置如下影像。

最近也因為一些事情煩心,再次的驗證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但也易受團體牽引。而其中最接近藝術的就是" 溝通"了。

之前有回應一則文章,提到"信任",不知道在沒有信任的前題下,再精湛的溝通是否也有幫助??

越發覺得團隊的組成以及發起凝聚人(被稱呼為領導者)與呼應理念的接受者(被稱呼為跟隨者)是極為重要的。

除了不斷的付出與學習外,我也持續地找尋與挖掘這樣的地方。

2015年6月7日 星期日

自家隔離的經驗~

上週末不小心得了A型流感,再去醫院做檢驗後醫生建議了我居家隔離至少五天~於是我就開始了五天的隔離日子~




A型流感,跟H1N1等等系列都有一些關係,都是透過一些接觸(包含飛沫等等)的傳染,我想這次是跟我回家鄉一趟,又跟家人到醫院等等整個旅程中的某一環節所得到。再加上最近身體有比較虛弱,因此更容易讓病毒在身上肆虐。

五天的隔離,倒是輕鬆了不少,每天就是服藥與睡覺。然後將正在閱讀的書籍拿起來不斷的閱讀,累了就睡,也是另類的休假了。



有天晚上去倒垃圾,看到屋檐內的燕子的窩,小燕子都長大了,父母也都擠不下要睡在外面的位置,想到一年復一年、一日過一日,突然有種時光飛逝,不少感慨油然而生。覺得現在醫學即使發達,但“平均上”健康越來越好,可是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享受到這樣的結果。畢竟健康的因素非常的負責,不是單一、幾個因素就能決定的。



今天已完成第五天的治療,病毒應該是都解決差不多了,再來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以及長期的保養身體囉~

參考文獻:
http://w1.nhps.tp.edu.tw/enews/9811/9811.files/Page1049.htm

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

熱情!理想!表面上很簡單,實際上不簡單

不能通過挫折考驗的熱情,沒有價值---

每個人都有想做的事情,都有自己的理想,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通過挫折的考驗。

_不設限自己,不侷限未來。CYQ

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Prototype的想法 (系統分析、設計與整合)

玩了一些儀器的研究與開發,雖然都是沾醬油式來來去去。
不過一直對如何進行Prototype (原型機)有著莫名的熱情、毅力。

從過去的經驗與想法,整理了一些初步的想法,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可以更完善這個想法。
受限於一些研發是屬於不便公開,但仍希望可以分享一些經驗,也是練習自己的敘述能力。

>>>>>>>>正文>>>>>>>正文<<<<<<<<
小結論:
在參與一些的研發專案的感想是:沒有事前做好規劃。而最常見的理由則是:”我們不確定最後的產品是否可行”,但是卻花了不少時間在單一細節的研究。在科學研究上,尚且可以走一步、看一步、做一步(當然亦有非常具規劃模式的科學發展),但在時間即金錢的產業上,如何將時間與金錢花在正確的路上,這就是在風險管理的前提下所必須考量的方法之一。

下一次會將自己的內容精進且圖像化,需要理解與學習的事物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