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虛擬&實際

@分享虛擬與實際的世界中所遊玩的心得紀錄,從物理化學到生命科學、從人文藝術到現代科技、從虛擬介面到實際生命體。享受的只是一種學習與體驗。若文章內容有誤,歡迎提出以供修改,對文章的回饋,歡迎寄信給我!一起分享,互相學習成長的環境。
@個人簡介在『關於韃靼』
@我是韃靼~我的信箱:chenyuquan at gmail dot com

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百日計畫:032-精準醫療學會2017年會

(ET-032)參加2017精準醫療學會的年會,難得有機會聽到許多臨床醫生的分享,也多少聽到精準醫療如何與現行醫療的融合或改進。想想其實有很多方法都可以使用,但如何“證實“與”說服“醫生與病人,我想還是任何”新的醫療方法“所必須面對的核心問題。


2017/08/20參加了台灣精準醫學學會(TPMS)所舉辦的2017年會暨國際研討會,TPMS算是蠻年輕的學會,是針對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所興起的,上個月因為知道消息而報了名,費用很便宜且可以聽到很多不錯的分享。一早就到且報到,在台大的公共衛生學院舉辦,沒想到人非常的多,有些公司好像都是成團報名,連執行長或財務長(?)都有參加。以下留了一些紀錄,大多也是我比較關注或有興趣的。

李鍾熙理事長首先分享了跟產業相關議題,其中一個議題就類似之前文章百日計畫:026-IVD與IDT中提到的IDT相關,在台灣醫檢相關只能成為附屬單位,無法獨立成為公司,而可以進行規模化、投資與成立為『產業』的一環。另外提到醫療行為可以簡化為:Sympton-Screen-Diagnostic-Treatment-After Care。而產業有:<Testing>, <Platform Tools>, <Bio Information, database>, <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 Healthcare IT System>, <New Drug Development & Therapy>, <Prevention & Medical Insurance>等六種。也期待台灣可以將醫檢成為獨立的產業,想當然一定會有利弊,但如何去設計與預防弊端,也就是政府與產業共同去努力的點了。

Dr. Jee Hian Lim是Illumina的成員,分享了NGS 2nd在精準醫療上的新應用,精準醫療目前有許多應用已經在伴隨性診斷以及聯合用藥,有些會搭配免疫腫瘤學研究,也有提到檢查阻斷(Checkpoint blockade)搭配伴隨性診斷,但細節挺多就不多紀錄了。

Dr. Eric Yu是Roche Foundation Medicine-Asia Pacific的成員,有提到ctDNA (Cell Tumer DNA)仍有些未知之處,而醫療流程則是針對病患所想使用的方式而進行,如:Genomic Profiling (Comprehensive) <=> Early Cancer Detection (Multi Gene Hotspot) <=> Monitoring (Single marker),而ctDNA仍需要注重分析儀器本身的可靠度與再現性,才能確保這些『資訊』是有效的。後續有觀眾提問類似問題,而行動基因執行長有分享例如使用NGS儀器(或其他基因檢測)的檢驗單位,可以通過美國的測驗而確保分析品質。

劉東戈教授分享了CTC (Circulating tumor cells)的臨床影響,有系統地介紹CTC相關資訊、分類、技術等但仍然未成熟,將來仍須面臨三個面向:準確性、經濟性以及高通量性。而也認為CTC的檢測意義在於預後的評估。(應該是指治療之後,大陸用語有些不是很了解)

汝昆教授分享了使用NGS在變異分析上的資訊,Genetic analysis for NDA alternation主要可分為兩大類:Selection & Screening兩種,從技術的發展史上,如下:
<Selection>=<Screening>
FISH=Cytogenetics
PCR-based=Sequencing
Microarray=NGS

蕭慶華理事長分享了很多產前檢查相關,更深入了解生命的產生真的是很奧妙,而產前的一些基因檢測(NIPS, NIPT, cfDNA)都各別提供了不同的功能,而精準醫療則是希望在產前檢查提供更多的預防異常。蕭理事長分享了一句話:Proceed with Caution and Enthusiasm

吳玉琮主任分享了我最更有興趣的議題,使用基因表現預後及預測模組於早期非小細胞肺癌之應用,吳主任專攻胸腔外科,而多年專注於肺癌相關,對於這個議題有興趣是因為有新的Screening方法就是使用病患吹出氣體之VOCs分析檢測,雖然吳主任主要是使用基因相關技術,但也許有機會進一步討論對於使用VOCs作為檢測的臨床影響與意義。

小結:
今日的點心與午餐都很豐盛(誤),主要可以聽到許多臨床醫生對於精準醫療的看法與實際結果,有位醫生有提到,精準醫療其實早就存在,只是“精準”醫療這個名詞是現在才紅起來,當然這點因為我自己也曾經處在相同的環境,所以我瞭解有時候“新潮”的名詞很容易誤導人,例如“大數據”、“AI“一樣。

其中有位主持人其實講得很有趣,他說精準醫療就是個昂貴且令人心煩的醫療,因為有了新技術後,可能怎麼測都覺得身體有病,而且檢測費用還不便宜,雖然有點庸人自擾但仍然需要存在,因為當有效的數據越來越多,當檢測費用越來越便宜,則可以造福更多病患。

申明:
以上紀錄純為個人記憶所描述,如有與講者實際的內容不符,則純為我個人的理解錯誤,僅供自己參考與分享參加的心得。
(新手機拍攝黃昏可以得到更多細節,而這是使用更精密的感光元件去取得“資訊”。)

(光與影,誰是主、誰是副?抑或兩則皆是呢?)
附註:
兩張圖片表達的就是在“大數據”&“精準醫療”的結合下,到底哪些“證據”是真的“證據”呢?我想也是需要醫生與病人的互相學習與討論,以及願意嘗試去進行不同療法,才有希望將頑固的疾病(或異常的生理現象)控制或改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