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虛擬&實際

@分享虛擬與實際的世界中所遊玩的心得紀錄,從物理化學到生命科學、從人文藝術到現代科技、從虛擬介面到實際生命體。享受的只是一種學習與體驗。若文章內容有誤,歡迎提出以供修改,對文章的回饋,歡迎寄信給我!一起分享,互相學習成長的環境。
@個人簡介在『關於韃靼』
@我是韃靼~我的信箱:chenyuquan at gmail dot com

2018年9月26日 星期三

百日計畫:071-蘋果橘子經濟學與我

在中秋連假,把尚未看完的書籍完成。
這是一本由自認不是經濟學者與一位記者所合著。

原文是:
Freakonomics
A Rogue Economist Explores the Hidden Side of Everything

作者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透過觀察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而成為非主流的經濟學者(早期~),經過多年的市場驗證(?)也逐漸的讓多數人認同(當然一樣有人不認同)。

這本書提出許多與經濟相關議題的背後原因,如墮胎與犯罪率下降(最主要的議題)以及作弊、槍與游泳池、理想父母等。

從許多資訊中去推演與找出其中的脈絡、關係。

擷取一個蠻有趣的通則,
勞工工資水準的四要素:
1. 勞工供給
2. 工作所需的專業技能
3. 工作不愉快的程度
4. 對這項工作所提供服務的需求

蠻值得每個工作的人(或領薪水的人)去思考自己的現在的工作為什麼薪資這麼低落。

另外這本書有一段給我難忘的感受是以下這段對話,是作者在取得年輕學者三年獎學金的面試時所發生:(中文版216-217頁)

一位面試官:
『我弄不清楚你研究工作的一貫主題和在,可否請你說明一下?』
(中間省略)
哲學家Robert Nozick:
『他才二十六歲,為什麼就得有一貫的主題?或許他就是那種天賦異稟的人,根本就不需要有什麼主題。他只消提出一個問題,然後回答,這就夠了。』
這對話令我很感慨,即使在國外,也有那種一定要有單一信念(主題),或者白話說的選邊站想法,但是更有機會的是接受不選邊站的人。

在生長的這片土地上,聽過與看過多的是必須要有『邊』才是對的。例如非藍即綠、支持同性與否、核能終結與否、連家庭紛爭都要分個你我。

在工作上也是如此,是否學術正統、是否專業專一、是否哪個『門派』等等。彼此互相欣賞不同與接納更多合作的可能性,是偏少數的,即使的多數卻也是建立在不健康的對等條件下。

所以我也很高興過往願意理解我並讓我一同參與每個階段的貴人,也謝謝他們在我即將離去時給的祝福與瞭解。

生命是該滾動的,自己若不能滾動,就如同死水般的不會成長。

百日計畫:074-醫療新創公司的法規品質與公司價值-Part III-Final

<醫療法規/品質-Part III, Final>
前兩篇簡單點到兩個案例以及相關的觀念,而法規/品質系統的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但有個核心的概念也不能忘記-產品。

畢竟商業的中心還是提供產品(有型的物品與無形的服務),所以並非:
“好的法規/品質系統 = 產品大賣/授權賺多多”
反之亦然,其中有許多需要併入考量的;
而法規/品質系統代表的是A=>A+的加乘效果。

回到醫療產品 (MedTech),與一位律師前輩的某次交流,以及閱讀完他的著作,有幾點在醫療器材(Medical Device)領域的新創可以記錄下來讓自己時時刻刻思考與評估如何去做?怎麼去做?何時去做?

1. 研發題目的選定
2. 智慧財產的保護
3. 醫療與技術的合作
4. 從第一天就開始的法規遵循
5. 外部資源的取得與利用

四件要務:
1. 財務
2. 業務
3. 法務
4. 股務

以上是擷取專書中的章節名稱,我並非上述專家,因此不進一步解釋,有興趣可由參考文獻資料去深入瞭解。

而文中提到國外生醫新創公司,有兩大職務:CMO & CCO:
CMO, chief medicine officer:
CCO, chief compliance officer:
從這兩職務,可看出MedTech的核心價值所在,而CEO, CTO也許會與其任務重疊,或者(短期)兼任。

在台灣,生醫新創有更多的困難要去克服,不若國外的資金充沛、題目新穎、市場規模或國際交流經驗與能見度等等。大多國內做得不錯的廠商,不是做OTC產品,就是做生產製造的角色(但近年後者也逐漸被中國製造廠超越)。

文章小結論:

紀錄這三篇是聽到一些實際狀況,尤其又與自己有切身經歷的有感而發。一個產品(或事業)能否有所發展,牽扯的問題實在是非常多,也可以在媒體上看到各領域的精神領袖所提出的信念皆不相同(有市場導向、技術導向、潮流導向等等)。能否在這些眾多複雜因素中,理出一條條通往“有效發展“的方向,考驗著每個創業的人,以及跟隨新創的人。

參考文獻:
1. (書籍)醫療器材的研發與創業, 劉承愚/趙蘭英, 2014, 翰蘆圖書
2. 醫療法規/品質-Part I
3. 醫療法規/品質-Part II

2018年9月20日 星期四

百日計畫:073-7-Day Startup

在H. Spectrum認識的朋友,上次聚餐借了我這本書,在過去兩週抽空閱讀完畢。

7-Day Startup, Dan Norris. 中文為七天創業,這大概是少數我看到直翻的書名了~

我認為這本可以搭配 $ 100-startup 一起閱讀,兩本書的核心也與 Lean Startup 有著高度相關。

2018年9月19日 星期三

百日計畫:072-專家的謬論

看到書中有一段在描述『專家』的論述,實在有趣且真實,記錄下來並對照自己的想法。原文是在討論“子女教養專家”,但與所有領域專家的同質性描述。

擷取自原文:

子女教養專家和其他領域的專家一樣,往往都表現得極端自信。 
他們談論問題時,主要是鞏固自己的立場,而非廣泛考量問題的不同層面。因為專家發言如果語帶保留或態度含蓄,通常不會引起太多注意。如果希望自己的理論能躋身傳統觀念之林,膽子就得放大。最好的方式莫過於訴諸群眾的情緒,只要情緒一上來,就毋需再談什麼理性辯論。 
而各種情緒中,又以恐懼的力量最強。 
超級掠奪者、伊拉克的大規模毀滅武器、狂牛症、嬰兒夭折:
專家們就像講恐怖故事給小孩聽的壞叔叔一樣,唬得我們渾身發抖,又怎能不乖乖聽從他們的建議呢? 
引言自: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 A Rogue Economist Explores the Hidden Side of Everything)

想想直到目前的社會團體,處處可以看見這樣的實例。雖然內文描述這些『專家』是有過度的醜化,顯得專家們都是邪惡的一方,但是在許多層面,提出『令人不悅』的『建議、立場』的專家,是真的為了改善現況。

而如何辨識這些資訊,我想還有得思考與學習去辨識。在這資訊氾濫的虛擬時代,網路上看見的”專家“,有時後真的只是”鍵盤專家“,散佈謠言、各種仇恨的言論以及被操作的故事。想想科技真的是一體兩面,但惡的這面總是傳遞得特別快,這可能也可以歸類在人類的小聰明吧!

總之,對於『專家』一詞的定位,每個人的見解或有出入呢!

就像是對於『工匠』是正面的描述,但在某時候也代表著負面的意義,只能說,都是人類的毛了~

2018年9月14日 星期五

百日計畫:070-醫療新創公司的法規品質與公司價值-Part 2

<醫療法規/品質-Part II>
上篇提到一個案例以及想法,其實國內也有一個正向的案例,就是益安生醫,遵循法規/品質的需求,讓經過研發後的生醫產品,可以得到國際大廠的青睞,以授權金約4800萬美金得到豐富的回饋。

而優良遵循的法規/品質系統,會有更多衍生的益處!

好吧,我也遇過與多醫材新創的反饋(網路上或者實際接觸)。
通常聽到的都是因為初期創業資金非常少,拿來研發都不夠了,怎麼還有多餘的錢去做法規/品質呢!

這些其實都是對的,但法規/品質的核心概念並不是”通過認證“,而是一種習慣。

就像是以前在實驗課、研究所,很多人的實驗預報/結報,都是抄襲、或者隨便寫寫。沒有自行撰寫、遵循一定品質的習慣,當然在研發過程中會認為先做了再說,以前曾經聽過碩士畢業的學長,兩年下來實驗記錄簿只有十幾頁。

所以說,研發能力很強是真的,但是文件化、品質會無法全面的提升,很大的因素就是沒有養成這些看似麻煩、無聊以及無意義的行為上。

前陣子認識的新朋友在醫療器材法規公司,他給新創公司的建議是至少做到DHF (Design History File),而許多新創公司能否做到,也是需要一段時間接受、習慣了。

所以每天花點時間寫紀錄,實在真的不會花到很多錢!能將紀錄給文件化、邏輯話、規模化,那更是有助於後面的開發與申請。

還有一些有趣的,就等下次再分享~

2018年9月11日 星期二

百日計畫:069-醫療新創公司的法規品質與公司價值-Part-1

品質系統/法規很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 

不僅僅是攸關於醫療儀器的品質,更在公司發展策略上有著無比的重要性。 

案例: 今日與朋友聚餐,朋友來自血液癌細胞檢測公司,他說這間公司前陣子想和國際大藥廠合作,也談到合作的細節,但是當對方要求醫療法規/品質系統的文件時,卻拿不出來,後續就無法合作了。 這是一間老新創公司(超過五年),卻沒有任何的法規/品質文件。

不意外地無法受到國際大廠青睞,初步已失去了合作機會,即使在短期內取得相關資料,再得到國際大廠的信任也是很難的事情。

法規/品質文件,代表的不僅是產品品質、安全性,也代表著一張與國際溝通的標準語言。 

國內已知的生醫新創,大多在早期 (3-5 yrs or more!!) 只願意投入研發,然後就在考慮市場。

技術很重要,但在醫療領域,最重要的是法規/品質,而這是我在國內幾乎很少看到有意願在早期就導入的公司。

參考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