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虛擬&實際

@分享虛擬與實際的世界中所遊玩的心得紀錄,從物理化學到生命科學、從人文藝術到現代科技、從虛擬介面到實際生命體。享受的只是一種學習與體驗。若文章內容有誤,歡迎提出以供修改,對文章的回饋,歡迎寄信給我!一起分享,互相學習成長的環境。
@個人簡介在『關於韃靼』
@我是韃靼~我的信箱:chenyuquan at gmail dot com

2017年9月1日 星期五

百日計畫:035-臨床實驗室自行研發技術經驗分享之工作坊

(ET-035)
在準備進入下一個階段之前,又參加了跟醫療領域相關的研討會,這與精準醫療國際演討會有點不一樣的是從臨床實驗是的角度直接出發,去討論相關的想法,不過核心的概念是一樣的。精準醫療,一直都不精準、但一直存在。


20170831(今日)參與了由ITRI與TFDA合辦的臨床實驗室品質與能力特定要求工作坊(二)-臨床實驗室自行研發檢驗技術經驗分享,免費的。主要是針對臨床實驗室自主研發與LDT有相當的關係。之前在ET-026, IVD & LDT有提到這兩者的一些差異。講座邀請了台大基因體中心的俞松良教授、馬偕醫院的陳冀寬主任、林口長庚張壁月主任、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陳佩龍副教授與Roche的王森右先生分享相關資訊。

因為主軸仍在LDT相關(2014草案),一開始的余教授也分享LDT從法規面以及如ALK Testing的臨床應用上的觀點。LDT也被歸類於IVD的一支,而在美國基本上IVD與LDT都有被管理及規範,LDT是列在CLIA(臨床醫學實驗室)之下,沒有FDA批准,只限原開發實驗室中自行使用,但FDA正準備加強管理。而歐洲或日本的LDT並沒有明確的管理及規範,但很多產品已經用於臨床檢測。

也有提到精準醫療其實一點都不精準,這跟我在ET-032中也有提到,而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主要的目標還是在Oncology的領域。就像是前文提到的榮民總醫院的吳主任在肺癌研究一樣,可以有著很顯著的臨床結果。很有趣的是余教授也有提到一些Lung cancer的研究,會後跟她聊了一下,也有提到在電子鼻的應用上,有著一些臨床上的限制,而很難推廣出去,提到的倒是我真的也沒想到的,但這也許也是改良或者找出更適合的分析方法的契機。

而接續的陳醫師,有實際的實驗室自行開發檢驗經驗,分享了LDTs的品質管理可以從『結果論』=『過成論』=『監管論』三個方面去進行,也就是從臨床規格、技術規格到執行規格逐步地完成,而在網路上也可直接找到所需的Check List,只要逐步的確認每一項所需驗證的項目,可減少非常多的時間。

IVD & LDT兩個從陳醫師的角度而言,最大的不同是,IVD是產品、法規,須由FDA對其做背書,而LDT則是醫師、醫療行為,是由醫療專業人員對診斷品質做背書。

而LDT的發展過程,也是如IVD相似的過程,包含了ISO 15189, CLSI, ASR, ISO 13485, ISO 17025, ISO 14971等認證與規範,另外也提到使用貝氏定理來建立Prior Probability等方式。最後陳醫師分享了,開發LDT可以先思考四個問題,若都能回答得出來,也許就順利的完成整個階段:
1. Scientific validity
=Biomarker的臨床意義是什麼?
2. Analytical performance
=檢測得到biomarker嗎?
3. Clinical performance
=臨床有效/沒效的population, biomarker檢測結果如何?
4. Clinical utility
=有這個檢測會改變的治療方法嗎?

張主任分享比較實際的臨床實驗室的自費項目開發流程與品質能力要求,提到健保項目與自費項目的兩難,也提到健保局/衛生局對於附屬於醫療體系下的臨床實驗室要申請自費項目的新型研發技術在現有體制下的困難,而一般生技公司卻可以不需要經過申請即可以進行檢測,這也導致了一般公司行號並沒有很好的管理與規範。

也希望可以折衷考量,進行規範與管理(LDTs or other),但也可以加速申請流程,讓更多有品質的新檢驗方法可以進入市場提供更好的醫療診斷。

陳副教授分享了NGS的內容,剛好我也對此不是很瞭解,陳副教授以他自己實驗室的Illumina NGS做代表,舉出許多實際的案例與NGS的一些運行原理,但現今的NGS也尚非全能,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值得改進(如Test Validity & Clinical validity/utility等),畢竟從學術發表至今,也才不過14個年頭。而若錯誤的判斷,對於結果也可能引起更大的危害,可以參考2016年有一篇國際論文:Genetic Misdiagnoses and the Potential for Health Disparities, August 18, 2016.

申明:以上紀錄純為個人記憶所描述,如有與講者實際的內容不符,則純為我個人的理解/筆記錯誤,僅供自己參考與分享參加的心得。

後記:
台灣發展IVD的路途可能真的還有點遠,畢竟規模與市場都不夠成熟與廣/深度,但也許發展軟性技術的LDTs相關是個另類的選項,我想這也是我隱約聽到看到許多公司默默地以此為主要方向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