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009)
昨日紀錄了IVD中的CTC應用,今日紀錄另一個也是非侵入式診斷-氣體。
捕捉、分析、診斷人體“排出”的氣體,所有的氣體除了碳、氫、氧外,當然還有許許多多種化學分子,通常會存在空氣中的我們會給個專業到名字-揮發性氣體(或半揮發性氣體),亦即容易揮發的氣體,也可以說是化學分子,如尿味(阿摩尼亞),汽油味(芳香烴類)ˇ等,而人體一樣會產生各種氣體,如屁(硫化物)、體味(汗腺)、肺交換排出氣體等等。
目前最常見的檢測方式大概就是幽門螺旋桿菌的測試,即碳13尿素呼氣法。先喝下一些誘發劑,然後利用吹氣捕捉的方式,去收集人體吹出的氣體,再將這些氣體送進檢驗室進行分析。
而從這些方式可以看出,“氣體”當然是關鍵的角色,而檢測平台的重點就是如何收集這些氣體。一種常見的稱呼就是“電子鼻(Electonic Nose)“,例如我們知道人的鼻子就是一種可以分辨各式氣味的器官(分辨不同的化學分子),而動物類如老鼠、狗則擁有個多元化的鼻子。
從許多案例,發現狗可以嗅到主人身上的一些特殊氣味,更有甚者則可以嗅出疾病、癌症等經歷,已有許多研究單位進行研究,當然更實際的例子就是緝毒犬、海關犬等。
回到開頭所提到檢測儀器,之前參與的一個專案則是希望捕捉人體所吹出的氣體來,藉由分析不同化學分子組成,希望可以辨識正常與患有肺結核病患的差異。人體在患病後,生理組織產生病變,可能是癌細胞發生,可能是組織器官感染病菌等,而這些變異過程中,會產生新的物質,可能是被白血球幹掉的病菌等,而這些是否會產生“氣體”,藉由肺泡的氣體交換機制,隨著排出的二氧化碳一同出來呢?這就是有趣的地方。
電子鼻在實務應用上,可以比血液檢測、糞便檢測等更具有立即性、方便性,但是從人體氣體,不管是呼氣還是身體皮膚氣孔排出的氣體,是否有足夠的正確性可以與臨床產生正相關,這也是所有相關的產業、學研界正在努力與嘗試的。
想想看,結合現在的手機,或者機場只要進入一個密閉窗內,就可以檢測是否有疾病因子,或者是否為攜帶危險物品的恐怖份子,這不是很有趣嗎?
另一個跟電子鼻應用有親戚關係的則是光學,這就有機會再記錄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