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虛擬&實際

@分享虛擬與實際的世界中所遊玩的心得紀錄,從物理化學到生命科學、從人文藝術到現代科技、從虛擬介面到實際生命體。享受的只是一種學習與體驗。若文章內容有誤,歡迎提出以供修改,對文章的回饋,歡迎寄信給我!一起分享,互相學習成長的環境。
@個人簡介在『關於韃靼』
@我是韃靼~我的信箱:chenyuquan at gmail dot com

2018年12月19日 星期三

百日計畫:090-交友


友誼,自古以來總是如此重要。
但成也友誼、敗也友誼,有好的友誼關係,當然也有糟糕的友誼關係。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百日計畫:089-名與利&衝突與合作


最近遇到一些事情,令我蠻感慨的,加上到目前為止的許許多多經歷,很多都可以做個別的紀錄,這一篇特別來紀錄有關利益衝突的部分/故事。

整體涵蓋的有:利益衝突、溝通、合作等

百日計畫:088-防疫責任人人有責,更需要有腦

近來豬瘟越來越嚴重,也牽扯到許多經濟、國安問題。希望走私的人可以瞭解問題核心,尤其是自己國家的人不要再忽略、無視於宣導警告。也認識不少朋友因為工作需要而往來中國與台灣,能避免食用是最安全了,更不用說攜帶返國。
(時常更新、可上官方網站查詢最新消息)

也可以參考農委會防疫局的網頁,有更多的資訊:
https://www.baphiq.gov.tw/view.php?catid=17444

2018年12月4日 星期二

百日計畫:087-『檢驗』的品質與誠信

近期看了一篇文章,描述有關中國體檢公司的假體檢,也包含體檢行業的亂象,深有感觸,但通常也是很無奈的。

有幸在分析化學領域摸索與學習,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也瞭解許多『檢驗』並不是想像中的這麼簡易、直覺,甚至是“有用”。

曾經在一間檢驗公司待過,從同事中得知,國內有許多檢驗公司(環境/食品等檢驗)連在樣品都還沒收到,報告都已經完成了,更誇張者,數據還可以自己調整。

而近期的中國新聞,則是報導生醫體檢行業的混亂,有抽了血但沒有經過儀器檢驗而出報告,就只因為得癌症率僅有千分之三。在百度(會不會被屏蔽,我沒有驗證)或估狗搜尋,應該就可以搜到非常多相關資訊。

市面上所有的癌症腫瘤標記物的檢驗,從認識的檢驗科主任得知,這些都是『馬後砲』標記,一般健康人身上也不一定會有一模一樣的匹配。(可參考臨床生物化學學會NACB的腫瘤標記物使用指南*r1)

癌症檢驗(或者部分非癌症檢驗)會有所謂的誤差,因此在檢驗技術需要得知其變異性、精確度等。然後檢驗單位,或者檢驗產品(醫材)需要透過品質品管系統(如ISO,FDA等認證)還有發佈後的追蹤管理等等,這些都只是為了讓『品質』維持在可以被信服的基本條件而已。

說到底,『檢驗』的品質還是出在『檢驗』單位的『誠信』,如這兩年很紅的美國獨角獸血液檢驗生技公司,不也是敗在『誠信』!

做生意真的很難、新創更難,但難上加難的,永遠都是落在『人』這個核心議題。

Ref:
1. 可在google搜尋:National academy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tumor markers in "XXX", xxx 是各種病症,或參考此網頁

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百日計畫:086-研究/研發分享-8-人體呼氣代謝體檢驗

今年到7/16之前,待在H. Spectrum的生醫孵化器,開啟了自己規劃的生醫想法。

離開上一間生醫新創公司後,中途除了短暫加入兩個新創/專案開發公司,同時也持續的研究/著手自己的一些思路。從生醫的三大領域(基因體學、蛋白體學與代謝體學),思考著自己可以貢獻最多的地方。由過去的學習與經歷,再加上自己的本質,評估後則開啟了代謝體學的生醫檢測,除了前述外,也因為目前代謝體學中的許多知識累積的越來越多,且透過大數據的演算,使得以往只能從單一點去觀察人體與疾病的關係,可以有更進一步的可能性。而代謝體相關,可以參考文獻中的第三點,也是第二點提到的Nicholson博士所參與的生醫公司(Ref: 1-3)。

因參與過微機電微小化氣相層析儀時,也開始得知人體呼氣所包含眾多的化學分子是有機會與疾病連結,而其實這也跟中醫的“聞診”有關。如何從臨床角度上去驗證人體代謝出的揮發性氣體與疾病的正相關性,實則是個困難的議題,但若能逐漸且完整實現,對於疾病的檢驗、病患的就診體驗以及預防/精準醫學都能有大幅度的改變。

揮發性氣體的檢測,不脫三個大框架:樣品、分析儀器與數據分析。其中樣品包含待測樣品的性質、前處理與否相關;分析儀器則包含儀器架構、分析原理、量測訊號等;最後數據分析則是處理數據、訊號演算法與臨床資訊/意義等。其實所有的分析儀器也都遵循這三大框架,但根據不同的待測樣品而細節有所改變。

人體呼出的氣體多達數百種,不同文獻有不同的數值,普遍常看見的是約350種,而其中與臨床研究所證實相關的,大概只有十幾種至數十種。國際臨床試驗資料庫中,截至2017年,約有400多例與呼氣研究相關,雖然與其他基因體、蛋白體動則數千至數萬案例相比仍是小眾,但從每年逐漸上升的數量來看,已有越來越多的學研單位與新創公司投入此領域(Ref:4-7)。

在過去幾個月,也與幾個醫師討論臨床資訊,還有與學研單位評估技術的可行性等,但整體還有許多事需要去評估與執行的。

整個環節還有許多資訊,也樂於在之後分享,期待有更多的碰撞&合作機會,這個專案會將是長期的執行。

參考文獻: 
2. EMERITUS PROFESSOR- JEREMY NICHOLSON 
6. Owlstone Medical, UK 7. 目前診斷上,其實已有幾個與呼氣檢驗相關,如幽門桿菌(C13/14)、腸胃細菌增生(H2)、氣喘(嗜酸性球-NO)檢驗等等。

百日計畫:085-研究/研發分享-7-循環腫瘤細胞分析儀

2014年加入了一間由國內創投投資的生醫新創公司,技術技轉自美國華盛頓大學(公開資訊),主題就是這幾年當紅的液態檢體檢測技術,特別針對循環腫瘤細胞的檢測(CTC, circular tumor cell)。臨床上,癌細胞是會轉移的,且大多可以知道轉移到何處,而癌細胞的轉移除了透過淋巴系統外,就是透過血液。

如何在非常早期偵測到癌細胞的轉移,並由此進一步的診療呢?除了所謂的CTC外,還有其他如cfDNA, ctDNA等等非常多的名詞。由華大(UW)技轉來的技術,主要是針對第一項的CTC,開發細節就不方便紀錄。我加入的時候,儀器開發階段尚屬於實驗室原型機,離商品化原型機還有一段距離。

能加入此團隊也是種緣分,當時尚在故宮,剛解決3D-CT的影像問題。團隊的研發主管透過履歷系統與我聯繫並碰面討論,老實說當時並沒有特別認為會有進入醫療儀器開發的選項,雖然之前協助整合開發Micro-GC的實驗室原型機,但畢竟那是當兵前的打發時間。

與新創團隊的主管(T博士)碰面兩次,也瞭解當時的進度與難關,且很高興T博士的開朗、願意分享與邀約,所以雖然也不確定自己是否可以協助,也是挑戰自己,最後答應加入並開啟了正式的生醫儀器領域。

技術的細節留在已被發表的文獻與公司網頁,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自行查看。在這專案內,最主要的是團隊的連結,雖然我是以系統整合工程師的身份加入,但還是需要團隊的相互支援與極大限度的交流,還好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約七、八個月左右,完整的原型機有了雛形,非常感謝當時的ODM團隊以及內部儀器開發團隊的夥伴。

後續的發展就不便討論,我於2016年中離開,協助專案進入(試)量產階段,其實還是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那些又是其他的故事了。

參考文獻: 1. https://www.micareo.com/ 
2. PubMed search: Circular tumor cell/ circular DNA...

百日計畫:084-研究/研發分享-6-微機電氣相層析儀

2008年畢業後,因為當兵有個小插曲,所以需要等待入伍,那時候研究所的老師與一間新創公司合作,希望將當時從密西根大學所發展的微小化氣相層析儀進行商品化。所以詢問我是否有想要參與,所以就回來實驗室協助。

整個專案在當時(公司甚至還沒在台灣登記)人數也少,除了新創公司本身有幾位電子電機相關的高手外,我們實驗室除了我之外,還有三位碩士生參與。

微機電氣相層析儀,是利用半導體製程,將原本巨觀的裝置,如感測器、分離流道、前濃縮管與加熱裝置等微型化晶片,也就是所謂的Lab-on-Chip的一種。

三位學弟妹各自處理感測器、分離流道與前濃縮管元件,我主要進行系統設計/整合、控制軟體撰寫以及協助個別零件所遭遇的問題,當然還有整合後的實際樣品測試。過程中也遇到許多小細節需要去處理並重新設計晶片或者電路部分。

在我接到兵單準備入伍前,也終於順利在兩個月內完成實驗室等級的原型機,且也測試了樣品。這個專案原本要應用在肺結核的呼氣檢驗,所以我們用的樣品就是根據醫療文獻中得知的幾種揮發性有機氣體化學成分。也在測試後順利得到很好的分離效果與偵測能力。然後後續的部分就在我當兵去了之後,交付給實驗室的學弟妹繼續接手了。

後記: 微機電氣相層析儀的完整開發,在實務上還是有許多障礙,例如無法將所有的元件皆“微型化”,不管是設計的難度,或者是設計出來的能力有線外,如何將每個“微型”元件完整的整合在一起,都是後續試量產將面臨的問題。當然上述是在2009年,已過了八年的現在,微機電技術又更成熟,應該有更佳的設計能力可以達成。只是“達成後”是否真的在市場上有所用途呢?這就是商業策略需要思考的了~

對Micro-GC有興趣的可以由參考文獻前往得知: 
1. Ted Zeller教授的實驗室網頁:https://lnkd.in/evgk4ki 
2. Google search: MEMS + micro + GC, 有非常多的新資訊

百日計畫:083-研究/研發分享-5-藍芽品質認證&鋰電池量測系統

畢業至今,有近1/3的時間在學術研究,離開後的2/3時間,參與了不少艱難的與有趣的專案,其中兩個較小的專案一併紀錄。

(A)藍芽品質認證,參與一個小而美的軟體開發團隊,專為藍芽的通訊品質系統成立的,一半為藍芽專家,專門將國際規範解析與規劃成量測流程,而我與另一位軟體專家則協助建立起自動化的通訊測試系統。(藍芽測試實驗室需具備:Bluetooth Qualification Test Facility,BQTF)

當時正紅的是BT 4.0(現在都5.0以上了!),我主要負責接手完成4.0的測試軟體撰寫,當時使用的是LabVIEW並使用物件導向架構,將4.0所需的演算法與測試項目/流程/通過條件等等逐漸建構起來,並建立報表產生軟體的格式部分(輸出為Microsoft Word),約一個半月將4.0測試部分完成並經過實機測試,算是蠻順利的,但仍然還有許多可以強化的地方。

(B)鋰電池量測系統,儀器是Keithley 2400,這是與一間國內鋰電池開發大廠的研發部門合作,客製化所需的量測流程,由於NI已有支援Keithley 2400的底層驅動,在撰寫上省了不少時間,專注於量測流程與使用者介面為主,雖然後續完成專案,因為研發人員所需的功能其實K2400有些並不支援,是蠻可惜的。

鋰電池的應用目前更是火紅,托能源發展的趨勢,這間公司也自主開發一條龍的服務,包含前端研發、電源管理等到後端的電動巴士等,新能源應用是個不可逆的發展,期待往後也有機會參與有挑戰與有趣的專案~

百日計畫:082-研究/研發分享-4-三維電腦斷層掃描

最近一次的學術研究案,是2014加入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文物科學研究是,協助建立新一代的3D-CT系統。

利用3D-CT的技術,可以非侵入式的檢測文物,並透過軟硬體的設計,針對不同材質建立起資料庫且應用在更多的需求,過去也曾分享幾則相關的文章。

我主要的任務是系統整合與使用者介面,我們購買了X-ray, motions & CMOS等組建,利用程式進行整合並建立使用者流程。

比較意外的是當時的第三方函式庫與程式/電腦衝突,而無法直接透過函式庫將CMOS讀取回來的原始檔案轉回正確的二維影像。也因此花了一陣子在作逆向工程,將原始檔案透過解碼後的演算法重新建構成二維影像。雖然每天絞盡腦汁的去從許多資料逆推原始演算法,但得到的成果是甜美的。

經過苦難後得到的核心演算法,我所撰寫的主程式就可以自在的將CMOS取得的影像進行所有的流程,也可以提供研究團隊開始將文物上線去做研究。

雖然在故宮的時間待的不長,但能夠解決核心問題,並協助故宮建立起一套全自動化的3DCT(含影像重構演算法),是我一個非常高興的事情,從財務上來說,也是替故宮省下了兩千多萬。

這也是我目前學術研究案的最後一個,接下來則是分享業界相關專案。

百日計畫:081-研究/研發分享-3-睡眠品質與溫度/二氧化碳相關性

做過一個小型的專案,與室內環境品質相關,由於有一年的秋天常常在凌晨三四點醒來,通常是熱醒,但睡前是涼爽的。於是查了幾個關鍵資訊,除了常見的二氧化碳外,溫度是有的,還有一個就是濕度。

利用二氧化碳檢測儀、還有手邊有的溫濕度感測器,寫了程式來抓取晚上睡眠的紀錄,然後搭配萬一醒來後,就打開冷氣並設定一至二小時。

從數據結果可以發現,當開始入睡後,二氧化碳與溫度逐漸上升,到約750~800 ppm的時候就是我悶醒開冷氣的時間,然後開了冷氣後約十分鐘後開始溫度與二氧化碳下降,但當冷氣停止後,二氧化碳與溫度又開始上升,相同的循環約三次,睡的真累。

每個人對於二氧化碳的敏感性不同,通常建築標準是室內低於1000ppm,也有其他的標準是800ppm以下,但也因人而異。這時才知道自己對於二氧化碳/溫度的反應如此敏感。

智慧家電有個是偵測室內的空氣品質,搭配可控制的室內氣體循環功能,也是希望改善並達到更舒適的生活品質。

百日計畫:080-研究/研發分享-2-大氣化學研究

第二個與學術研究相關的是我曾經待了兩年多的台灣大學大氣科學所內的大氣化學實驗室,指導教授是洪惠敏博士,老師從加州理工學院畢業、哈佛研究後,回來台大大氣從事大氣中的化學、氣膠等研究。

在這段時間內,研究工作是利用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儀進行所採集樣品中的化學成分,樣品來自野外觀測與實驗室製備兩種。大氣中的懸浮粒子表面所包覆的化學成分,影響了成雨機制,在空氣污染越益嚴重的今日,大氣化學提供了更多的資訊。

主要的研究如上述所說,而研究活動很有趣,除了與哈佛大學的Scot T. Martin博士實驗室合作取得樣品外,也在台灣各地的觀測點進行野外觀測。看似簡單的觀測,事前的準備細節還真不少,除了挑選適合的量測地點外,儀器的搬運、架設與量測前的校正等等,更不用說觀測期間的監控、更換採樣瓶/袋等等。

我在這期間也建立了許多(半)自動化的系統,如遠端監控、氣體流量與溫濕度生成/控制軟體、數據處理(MATLAB)與懸浮粒子粒徑篩選程式等等。

相關的研究成果也發表並被接受如下:
1. Reactive Aging of Films of Secondary Organic Material Studied by Infrared Spectroscopy, 2012, J. Phys. Chem. A

2. A case study of single hygroscopicity parameter and its link to the functional groups and phase transition for urban aerosols in Taipei City, 2016,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在畢業多年後,還能有兩篇國際期刊的參與,實在是很感謝指導老師的放手讓我去做與提供我的經歷去幫助這些細節。

大氣化學領域的研究雖然不是這麼『直覺』地可以讓一般民眾感受到,但因為有這些尖端、前期的基礎研究,才能夠衍生更多的『資訊』提供給更多不同領域的人有所突破。

老師最近亦持續與哈佛的Scot T. Martin博士合作,遠到Amazon rainforest進行野外觀測,若新的計劃有機會,我將繼續與老師合作新的研究。

百日計畫:079-研究/研發分享-1-奈米合成與光學(光纖)感測器

從大二進實驗室開始,到碩班畢業的這四年多,在特別的指導教授與他的開放風氣/教導,玩了很多東西。 

我是化學背景、分析化學為主要領域,尤其與氣相層析儀、紫外光可見光光譜儀的應用等,我們也自行設計開發感測器、電路、焊接等,當然軟體撰寫與應用也是在這樣的路途中不可或缺的。所以常常別的實驗室都覺得我們不是『化學家』。

學術研究的專題之一是合成奈米金屬粒子,在奈米維度下的物理性質會有所不同,如黃金->酒紅色的奈米金粒子溶液。而因為物理性質的改變,對於環境中的不同化學分子也會有著不同巨觀下的反應,因此奈米粒子拿來做感測器的材料也是越來越普及,甚至利用奈米維度的合成,應用在藥物開發也是有的。

我之前研究使用奈米金/銀/金殼等粒子應用在有機揮發性氣體的感測,而使用的感測器主體是光學,將合成出來的奈米材料經由表面修飾“長”在感測器表面。不同的氣體分子引起不同的折射率改變,而具有新穎物理性質的奈米粒子,對於微小的折射率改變則非常靈敏。我也用自製的玻璃光纖,對於所量測的氣體濃度可以達到更好的偵測下限。 

相關的成果也陸續發表在以下的期刊:
1. Organic vapour sensing using 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ectrum of metallic nanoparticles self assemble monolayer, 2007, Talanta

2. Surface modification on silver nanoparticles for enhancing vapor selectivity of 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ensors, 2009,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這些已經是2008年以前的研究了,由最近的科技報導得知,奈米材料愈發更多的應用(如前述的檢測技術、藥物開發、新穎材料等等),期待在安全的評估下,更多的奈米材料可以被二次創新,變成讓更多的人可以使用的『商品』。

個人資料:

百日計畫:078-薪資/面試談判趣談分享-4-Final

記得多年前有幸與一個新創公司CEO面談,討論過程雙方都挺認同彼此的,但最後對方詢問我預期的薪資,我說了一個與當時在職時的薪資多約三成(因為沒有談論股票選擇權,所以就純粹以薪水為主),結果對方沉思一下後,說幾乎與他的薪資差不多了。 

當下有點不好意思,不過對方亦很好地詢問我是否有其他可接受的薪資範圍等等,也詢問了許多彼此對研發的看法。後續雖然未接受對方的邀約,很感謝對方與我的深度面談。 

後來我也發現對方在之後新職缺招募資料中,有直接訂出碩、博士的預期起薪,也比之前的高很多了。我想,若我的一點點堅持,可以讓更多的公司願意拉高整體薪資,也同樣對新創提高更多價值,那也非常值得。

百日計畫:077-薪資/面試談判趣談分享-3

第三個有趣的是國內製作手機、無人機等會用到的電子陀螺儀等科技公司,當初去面試聊聊時,剛好負責專案的專案經理與我前公司同事是同學,這個公司做得挺有趣且蠻有前景的。 

大致上就是我介紹我自己的過往專案、經歷等,然後對方也介紹他們的研發/產品等。聊得挺不錯的,他們都是厲害的工程師/博士。不過他們發現我在前公司的薪資後,一直跟我說,預期薪資不要開太高,要低之類的。 

後來應該是他們的研發處長吧,來與我聊聊,看到我過往的專案經歷,一直問說是我參與的、是我做的嗎?好像不可置信般的詢問兩三次。後來問我最低可接受的薪資後,就不了了之了。

 這間公司是屬於科技公司,但連原本的研發博士都希望我開低一點的薪資,不知道這間公司的薪資水平是有多低?資本額有三億、人數低於50人,是挺令我訝異的。

百日計畫:076-薪資/面試談判趣談分享-2

繼昨日的面談薪資可達30%的差異外,另一個有趣的是與醫材新創也有關的。

多年前,有一個外科醫師開公司當董事長兼總經理,聘請一位應該是蠻厲害的人當VP,當時我去面談時,大家也知道資方最喜歡問你現在的薪資多少,我也大方的說一個去尾數的年薪(純本薪)。 

這個董事長說怎麼怎麼可能,你一個碩士憑什麼拿到這麼多!然後VP還很快的補充說那個是包含獎金、紅利的之類的。 

我想想,這個連VP一起打壓研發人員薪資的公司,還自顧的合理化博士應該多少、碩士應該多少,如同昨日說的年紀、婚姻&家庭狀況的情景相似。 

根據之前的研究,國內雖然生醫新創近幾年達到高峰,但醫材類型的新創,在前幾年的資金其實都很少,有做PCR的新創公司(竹科)第一年只有800萬,但是公司有快20人,研發部大概就佔了15個人,實在是很難想像低廉的薪資福利(包含現金、股票選擇權等)。 

前幾篇文章提到的法規/品質,可能都無法做到了。

參考文章:

百日計畫:075-薪資/面試談判趣談分享-1

最近有感而發,想到很久很久以前到一間公司面談,與專案經理面談完後,第二階段與總經理聊聊。

原本總經理只願意開38K的薪資,但聽到當時我的在職薪資後,還拿計算機出來算,然後說怎麼可能這麼高,然後說40K是否可以接受,還遊說新領域將來很紅,還可以有股票選擇權等等。

最後因為她誤以為我結婚了,就改口說那薪資為50K會考慮嗎? 這個經歷讓我深刻瞭解到(單一事件,但從朋友處聽到應該是蠻常見的),在臺灣的薪資,真的是用『談』出來的,而且有時候跟你的專業沒關係(!?)。

後記: 當時若說我有小孩,不知道會不會再加個5K的說? 難怪大多數高薪的都是經歷多的(年紀高的?),因為在這個國家,大多數人(資方與一般人)可能不認為年輕人能有什麼專業/經驗。

2018年9月26日 星期三

百日計畫:071-蘋果橘子經濟學與我

在中秋連假,把尚未看完的書籍完成。
這是一本由自認不是經濟學者與一位記者所合著。

原文是:
Freakonomics
A Rogue Economist Explores the Hidden Side of Everything

作者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透過觀察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而成為非主流的經濟學者(早期~),經過多年的市場驗證(?)也逐漸的讓多數人認同(當然一樣有人不認同)。

這本書提出許多與經濟相關議題的背後原因,如墮胎與犯罪率下降(最主要的議題)以及作弊、槍與游泳池、理想父母等。

從許多資訊中去推演與找出其中的脈絡、關係。

擷取一個蠻有趣的通則,
勞工工資水準的四要素:
1. 勞工供給
2. 工作所需的專業技能
3. 工作不愉快的程度
4. 對這項工作所提供服務的需求

蠻值得每個工作的人(或領薪水的人)去思考自己的現在的工作為什麼薪資這麼低落。

另外這本書有一段給我難忘的感受是以下這段對話,是作者在取得年輕學者三年獎學金的面試時所發生:(中文版216-217頁)

一位面試官:
『我弄不清楚你研究工作的一貫主題和在,可否請你說明一下?』
(中間省略)
哲學家Robert Nozick:
『他才二十六歲,為什麼就得有一貫的主題?或許他就是那種天賦異稟的人,根本就不需要有什麼主題。他只消提出一個問題,然後回答,這就夠了。』
這對話令我很感慨,即使在國外,也有那種一定要有單一信念(主題),或者白話說的選邊站想法,但是更有機會的是接受不選邊站的人。

在生長的這片土地上,聽過與看過多的是必須要有『邊』才是對的。例如非藍即綠、支持同性與否、核能終結與否、連家庭紛爭都要分個你我。

在工作上也是如此,是否學術正統、是否專業專一、是否哪個『門派』等等。彼此互相欣賞不同與接納更多合作的可能性,是偏少數的,即使的多數卻也是建立在不健康的對等條件下。

所以我也很高興過往願意理解我並讓我一同參與每個階段的貴人,也謝謝他們在我即將離去時給的祝福與瞭解。

生命是該滾動的,自己若不能滾動,就如同死水般的不會成長。

百日計畫:074-醫療新創公司的法規品質與公司價值-Part III-Final

<醫療法規/品質-Part III, Final>
前兩篇簡單點到兩個案例以及相關的觀念,而法規/品質系統的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但有個核心的概念也不能忘記-產品。

畢竟商業的中心還是提供產品(有型的物品與無形的服務),所以並非:
“好的法規/品質系統 = 產品大賣/授權賺多多”
反之亦然,其中有許多需要併入考量的;
而法規/品質系統代表的是A=>A+的加乘效果。

回到醫療產品 (MedTech),與一位律師前輩的某次交流,以及閱讀完他的著作,有幾點在醫療器材(Medical Device)領域的新創可以記錄下來讓自己時時刻刻思考與評估如何去做?怎麼去做?何時去做?

1. 研發題目的選定
2. 智慧財產的保護
3. 醫療與技術的合作
4. 從第一天就開始的法規遵循
5. 外部資源的取得與利用

四件要務:
1. 財務
2. 業務
3. 法務
4. 股務

以上是擷取專書中的章節名稱,我並非上述專家,因此不進一步解釋,有興趣可由參考文獻資料去深入瞭解。

而文中提到國外生醫新創公司,有兩大職務:CMO & CCO:
CMO, chief medicine officer:
CCO, chief compliance officer:
從這兩職務,可看出MedTech的核心價值所在,而CEO, CTO也許會與其任務重疊,或者(短期)兼任。

在台灣,生醫新創有更多的困難要去克服,不若國外的資金充沛、題目新穎、市場規模或國際交流經驗與能見度等等。大多國內做得不錯的廠商,不是做OTC產品,就是做生產製造的角色(但近年後者也逐漸被中國製造廠超越)。

文章小結論:

紀錄這三篇是聽到一些實際狀況,尤其又與自己有切身經歷的有感而發。一個產品(或事業)能否有所發展,牽扯的問題實在是非常多,也可以在媒體上看到各領域的精神領袖所提出的信念皆不相同(有市場導向、技術導向、潮流導向等等)。能否在這些眾多複雜因素中,理出一條條通往“有效發展“的方向,考驗著每個創業的人,以及跟隨新創的人。

參考文獻:
1. (書籍)醫療器材的研發與創業, 劉承愚/趙蘭英, 2014, 翰蘆圖書
2. 醫療法規/品質-Part I
3. 醫療法規/品質-Part II

2018年9月20日 星期四

百日計畫:073-7-Day Startup

在H. Spectrum認識的朋友,上次聚餐借了我這本書,在過去兩週抽空閱讀完畢。

7-Day Startup, Dan Norris. 中文為七天創業,這大概是少數我看到直翻的書名了~

我認為這本可以搭配 $ 100-startup 一起閱讀,兩本書的核心也與 Lean Startup 有著高度相關。

2018年9月19日 星期三

百日計畫:072-專家的謬論

看到書中有一段在描述『專家』的論述,實在有趣且真實,記錄下來並對照自己的想法。原文是在討論“子女教養專家”,但與所有領域專家的同質性描述。

擷取自原文:

子女教養專家和其他領域的專家一樣,往往都表現得極端自信。 
他們談論問題時,主要是鞏固自己的立場,而非廣泛考量問題的不同層面。因為專家發言如果語帶保留或態度含蓄,通常不會引起太多注意。如果希望自己的理論能躋身傳統觀念之林,膽子就得放大。最好的方式莫過於訴諸群眾的情緒,只要情緒一上來,就毋需再談什麼理性辯論。 
而各種情緒中,又以恐懼的力量最強。 
超級掠奪者、伊拉克的大規模毀滅武器、狂牛症、嬰兒夭折:
專家們就像講恐怖故事給小孩聽的壞叔叔一樣,唬得我們渾身發抖,又怎能不乖乖聽從他們的建議呢? 
引言自: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 A Rogue Economist Explores the Hidden Side of Everything)

想想直到目前的社會團體,處處可以看見這樣的實例。雖然內文描述這些『專家』是有過度的醜化,顯得專家們都是邪惡的一方,但是在許多層面,提出『令人不悅』的『建議、立場』的專家,是真的為了改善現況。

而如何辨識這些資訊,我想還有得思考與學習去辨識。在這資訊氾濫的虛擬時代,網路上看見的”專家“,有時後真的只是”鍵盤專家“,散佈謠言、各種仇恨的言論以及被操作的故事。想想科技真的是一體兩面,但惡的這面總是傳遞得特別快,這可能也可以歸類在人類的小聰明吧!

總之,對於『專家』一詞的定位,每個人的見解或有出入呢!

就像是對於『工匠』是正面的描述,但在某時候也代表著負面的意義,只能說,都是人類的毛了~

2018年9月14日 星期五

百日計畫:070-醫療新創公司的法規品質與公司價值-Part 2

<醫療法規/品質-Part II>
上篇提到一個案例以及想法,其實國內也有一個正向的案例,就是益安生醫,遵循法規/品質的需求,讓經過研發後的生醫產品,可以得到國際大廠的青睞,以授權金約4800萬美金得到豐富的回饋。

而優良遵循的法規/品質系統,會有更多衍生的益處!

好吧,我也遇過與多醫材新創的反饋(網路上或者實際接觸)。
通常聽到的都是因為初期創業資金非常少,拿來研發都不夠了,怎麼還有多餘的錢去做法規/品質呢!

這些其實都是對的,但法規/品質的核心概念並不是”通過認證“,而是一種習慣。

就像是以前在實驗課、研究所,很多人的實驗預報/結報,都是抄襲、或者隨便寫寫。沒有自行撰寫、遵循一定品質的習慣,當然在研發過程中會認為先做了再說,以前曾經聽過碩士畢業的學長,兩年下來實驗記錄簿只有十幾頁。

所以說,研發能力很強是真的,但是文件化、品質會無法全面的提升,很大的因素就是沒有養成這些看似麻煩、無聊以及無意義的行為上。

前陣子認識的新朋友在醫療器材法規公司,他給新創公司的建議是至少做到DHF (Design History File),而許多新創公司能否做到,也是需要一段時間接受、習慣了。

所以每天花點時間寫紀錄,實在真的不會花到很多錢!能將紀錄給文件化、邏輯話、規模化,那更是有助於後面的開發與申請。

還有一些有趣的,就等下次再分享~

2018年9月11日 星期二

百日計畫:069-醫療新創公司的法規品質與公司價值-Part-1

品質系統/法規很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 

不僅僅是攸關於醫療儀器的品質,更在公司發展策略上有著無比的重要性。 

案例: 今日與朋友聚餐,朋友來自血液癌細胞檢測公司,他說這間公司前陣子想和國際大藥廠合作,也談到合作的細節,但是當對方要求醫療法規/品質系統的文件時,卻拿不出來,後續就無法合作了。 這是一間老新創公司(超過五年),卻沒有任何的法規/品質文件。

不意外地無法受到國際大廠青睞,初步已失去了合作機會,即使在短期內取得相關資料,再得到國際大廠的信任也是很難的事情。

法規/品質文件,代表的不僅是產品品質、安全性,也代表著一張與國際溝通的標準語言。 

國內已知的生醫新創,大多在早期 (3-5 yrs or more!!) 只願意投入研發,然後就在考慮市場。

技術很重要,但在醫療領域,最重要的是法規/品質,而這是我在國內幾乎很少看到有意願在早期就導入的公司。

參考連結:

2018年8月21日 星期二

百日計畫:068-『數位醫療』?還是『數位』醫療呢?

昨日去回診,剛好又遇大雨~
還好午後的大雨也只是急陣雨~

在返程的忠孝復興站看見了這麼一台健康資訊機器:

2018年8月3日 星期五

百日計畫:067-給你十萬,你怎麼做到10億 from How to start a startup

這本書名標準的誇飾破題,是頗有爭議性人物-李笑來在看完史丹佛課程:How to start a startup之後的分享。

幾點有趣值得看看與思考的是:
邏輯思考(腦袋很重要)
創見(創業始於創見?)
傳教士&僱傭兵(合適的人)
辭退不合適的人(該做就做)
自尊心(障礙)
轉型(PIVOT)
痛點(所謂通點?)
銷售必須自己來(最佳業務員)
投資人與創辦人的本質(天性)
理性之非理性-用戶(用戶需求)
寫下來是好習慣(文件化)
一樣有提到近來在台灣也很紅的精實創業(可信嗎?)
從閒聊開始(資本的喜好)
投資人的世界(也是弱者?)
溝通(永遠是最重要的)

後記:
剛好最近在找代謝體學、仿生學相關資訊,發現中譯本(繁中)相當少,但其實簡中版本挺多,也許品質稍差,但有得選擇。雖然許多書籍閱讀原文是最能忠實的表達作者含義(真的嗎?),但在不同的領域上,若要切入專業領域,閱讀本身不是問題,難得是專業術語與用詞。(文學等生活類型外文是屬於翻譯版本出版快很多的主要市場)

也期許自己在閱讀外文相關資訊後,所分享的紀錄可以提供一些參考或引起進一步的討論。

Reference:
我當網紅圈傻逼,就能賺錢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8/07/05/god-lee/

百日計畫:055-The $100 Startup

小而美,Small is beauty, 我一向認為,凡事有例外,或者說,沒有百分百唯一的準則。

創業也是,Guillebeau撰寫的The $ 100 Startup (3000 NTD)就是說明了這樣的觀念。

普遍來說,遵守標準操作流程(SOP)會讓許多聰明人認為是種累贅,而事實也常證明如此,但問題基本上不是SOP本身,而是經過時間的演進、科技的發達、目標的複雜化,就有的SOP已需被更改,而源頭終究是出在人。

創業也是,如何從自身的興趣出發,還能結合他人的需求(甜蜜點或痛點),就是一種策略的規劃,如何真的拿到錢才是重點。

版圖要調整多大、營運計畫書寫超過一頁都是多餘的!

我想整本書的核心就在一開始作者提到的:提供有用的東西與全世界分享。這就是價值。

其中提出有趣的名詞為:遊牧創業家
雖然主要描述是在小規模老闆,但若能將生意做往全世界,中大型企業的老闆依然可以被稱為遊牧創業家。

最後,有一段節錄的文字讓我感同身受:
自己先動起來,事情才會動起來。

百日計畫:066-如何豢養一隻奴隸

古羅馬管理學聖經,How to manage your slaves,有趣的一本仿自傳式記錄與評論。

裡面紀錄了古羅馬時代,透過購買奴隸(或奴隸的子孫,自產奴隸)且有計畫性同化,讓羅馬成為當代的大熔爐,國家實力也逐漸強大,但也埋下諸多問題。

透過虛擬的古羅馬奴隸主人的第一人稱角度,敘述如何管理(豢養)所擁有的奴隸,透過給予終極目標(自由),以及階段性獎勵(薪資、額外的報酬與地位等)、處罰、娛樂等手段來『管理』這些買來的奴隸(或者奴隸所生的奴隸)。

作者最終也點出目前世界上,亦包含許多受暴力威脅、無工資的『奴隸』。

從某個角度而言,現在絕大多數人,受到生活與國家習俗的影響,為了工作而工作、為了金錢而賣命、為了地位而爭奪,也都是國家的奴隸、社會的奴隸、家庭的奴隸,甚至是自己的奴隸,本質上只是願不願意認同這種無形的枷鎖罷了。

2018年7月27日 星期五

百日計畫:065-半年的紀錄_H.Spectrum & 初步里程碑

過去半年,是個很有趣的時光。
從去年底意外參與H. Spectrum,再往前追溯到去了趟紐西蘭開始。

今年開啟了一個有趣的新模式生活。

百日計畫:064-國際專案的第一個里程碑

今日接到台銀的來電確認國際匯款項目,終於!
經過漫長的行政流程,
我與紐西蘭大學的專案合作也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

舊文參考:052-能做國際專案的國際團隊

雖然初步是個小專案,但在彼此團隊討論慢慢的往前推進,雖然自己在技術上面提供的就幾乎為零了。

衷心感謝合作夥伴與對方(客戶)選擇了我共同參與此專案,如前文提到的團隊,透過今年初開始的新創,也是逐步地摸索與大量的溝通。

前幾天也意外的與一位埃及的新朋友聊到,也許也有機會合作有趣的專案。

同樣的,有幾位朋友我也在評估(英國、日本、哥倫比亞等),同時也讓這幾位評估我,期待有朝一日這些夥伴將成為真正的夥伴,玩一場國際的遊戲。

2018年6月27日 星期三

百日計畫:063-共同成長或是共同沈淪


上週到日本東京走走,除了剛好調劑一下這半年來的緊張,也同時參觀了之前沒有參觀到的富士山、宮崎駿博物館&史奴比博物館,後者九月就要關館了。

剛好H.Spectrum的Demo Day Preliminary Pitch因改期後而撞期,所以我以預錄簡報的方式參與,同時也有另外四組一樣。

6/24星期日回到台灣時,朋友也分享即時結果,很高興的是Preliminary Pitch通過了,下一步就是在7/16的Demo Day。

回到主題說提到的『共同成長或是共同沈淪』,這些年來,真的感受不少,也學習到更多。謝謝身邊願意一起與我分享、討論、成長的朋友或者只是個過客也一樣。

2018年5月28日 星期一

百日計畫:062-氣喘與阻塞性肺病的小筆記

你有氣喘嗎?你知道阻塞性肺炎症狀嗎?現在空氣污染這麼嚴重,也連帶地導致各種呼吸器官的疾病。

國內2003年就花費908億在呼吸系統疾病上面,而氣喘(Asthma)人口有200萬人口,全世界有3億人口。而阻塞性肺病相關(COPD)則約有150萬人口呢!

傳統檢測法是透過呼吸量測法,但精準度與方便性都無法達到最優化,畢竟整個呼吸系統的疾病太多了啊。


不過現在已經有所謂的FeNO檢驗法,因為從長期的臨床研究上得知,肺部疾病若是因為嗜酸性球(Eosinophils)而引起的話,會導致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與上呼吸道感染等等。而嗜酸性球在受刺激後產生不少化學元素,也包含了一氧化氮(NO)氣體。


正常人的NO濃度約在20/25ppb(兒童/成人)以下,而高於35/50ppb(兒童/成人)則屬於有症狀的肺部疾病(如氣喘)。


目前亦開始有醫院擁有相關檢測儀器,但費用昂貴,直到去年為止還是屬於自費項目,而去年(2017/3/9)開始,已將此檢測項目納入健保給付,不過補助一年最多三次。


FeNO檢驗法開始有較多醫生願意採用,但仍然不夠普及。

小記:
以上資訊由參考文獻與政府公開資訊而來,若有錯誤引用的地方,責任理所當然是我的問題,發現或被通報後會立即修正。

參考文獻:

  1. 許正園_評估患者使用呼氣一氧化氮測定於慢性呼吸道疾患的非侵襲性氣道發炎之探討
  2. 104年健康促進統計年報
  3. tac_台灣氣喘診療指引_final
  4. 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_106 年第二次會議資料

2018年5月21日 星期一

百日計畫:061-Talking of Outsourcing

夜間閒話:
最近因需求重新開始查詢外包相關資訊,發現原來不只台灣外包費用低廉,其實連國外也好不到哪兒去。有一小時10美金的APP開發或更低。

外包真的是學問很大!

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

百日計畫:060-107年度生技醫藥法規科學訓練課程_精準醫療暨體外診斷醫療器材法規概述

5/18參與了一個講座,與現在依然很紅的精準醫療相關。課程名稱實在太長了,還好就只有兩個講座,否則名稱不知道會有多長。

主題主要與精準醫療相關,而跟精準醫療相關的也包含了醫療器材,因為日趨進步的科技能力,能夠從更少的檢體(相對於以前)得到更多的資訊(相對於現在)。

主要也是因為這次剛好朋友跟我說陳主任也有給演講,當日上午沒其他行程就來聽跟精準醫療相關的資訊。

2018年5月18日 星期五

百日計畫:059-未來最有價值的寶藏必定在數據中

這可不是口出狂言,醫療的歷史其實就是數據的歷史,從科學化的西醫(歸納法)與歷久不衰的中醫(演繹法)都是在試誤法中成長,且從自身或受試者的反應所得到不同的回饋,不管是利用儀器檢測,或者純粹是靠醫師的經驗,累積下來的都是滿滿的數據。

而在檢測儀器的高速進步下,人類也越來越有機會將許多生理資訊變成“可量化”的數據,這也表示可以更系統化地去檢驗這些數據。

最近看到有幾個開放資料庫,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與台灣腸道公民計畫。可以透過自願的方式提供自身檢體,以建立起越趨晚整的系統。根據精準醫療的原意,要達到預防醫學、個人化醫療等,必須有『長期』、『完整性的生理數據』才能勾勒出清晰的“疾病關係”。

這些也都值得我去思考將來如何進行相關的計劃~

台灣人體資料庫
台灣腸道公民計畫

2018年5月4日 星期五

百日計畫:058-炎熱與獨特混合語言的吉隆坡

紀錄一下四月底撥空到吉隆坡走走,很久以前就知道這個由馬來人、華人、原住民與印度人等等所組成的國家,但還沒機會去過,雖然之前到新加坡旅遊時,然後有去LEGO Land也算是進入馬來西亞。😆

2018年5月3日 星期四

百日計畫:056-說話的藝術

紀錄一個小故事:

前陣子在LinkedIn上,加了一個新連結,先簡稱為M君。因為我有關注他在臉書討論能源論壇的文章好一陣子,覺得是個有趣的人,雖然當時就有發現他的發言蠻常偏頗且直白,不過本著有趣的人應該都不錯。

2018年5月2日 星期三

百日計畫:057-創業家賺錢的方法和你不一樣

4/19出席一個餐敘,ISCT邀請林富元先生為座上賓,原本預期有二十人參與,不過實際約九個人出席,出席的每位都是深藏不露的社友,除了有新創的CEO、CTO外,還有創業很久的前輩,台積電退休在做投資新創與社群平台等等。

會後林先生有贈與他的第七本書籍:創業家賺錢的方法和你不一樣。這本書與其說是給新創初學者的創業基礎概念外,倒不如說是經驗分享、指引。

趁著這次去吉隆坡的機會,在航行中看完了這本書籍。

2018年4月22日 星期日

百日計畫:054-Teh Lean Startup_精實創業

上個月把手邊的Lean Starup看完,作者是Eric Ries,從創業中與Toyota生產方式的精實製造理論體會到精實創業模式。核心的概念是MVP, minin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性產品,並從中快速走完『學習=評估=學習』的開發循環。

2018年4月10日 星期二

百日計畫:053-Virtual War on the Internet

昨日晚上抽空去參加了:網路時代溝通美學-戰神教你筆戰策略。因為某個緣份意外受邀免費參與,主講者是朱宥勳先生。

主題如研討會題目,或者精確的說是分享筆戰的思維。記錄一些研討會中我認為值得分享的。

2018年4月4日 星期三

百日計畫:052-能做國際專案的國際團隊

從以前就有個小小想法,做世界的遊牧創業家(這個詞彙出自於The $ 100 Startup),模式很多種,其中一種就是小型團隊與國際專案。

每個人的定義可能不太一樣,而我自己的想法則是少數幾個人,但能互相支援該有的功能,達到最小可行性團隊(改念來自於最小可行性產品, MVP出自於Lean startup)。

百日計畫:051-三十七場有關新創的閒談

自從去年到紐西蘭短暫苦行修煉後,回來台灣到三月,也有約四個月多日子,除了今年初一、二月專職協助一間準備轉型的公司外,剩下的時間就是思考與規劃自己的想法。

37場,扣掉重複的也約有33場面談。其實蠻感謝這些願意跟我碰面聊聊的人,有些在剛開始聯繫的時候,也許覺得我是個怪人吧~

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百日計畫:046-長日將盡

去年在紐西蘭之旅,帶了石黑一雄的長日將盡,後來也很高興他得了2017的諾貝爾文學獎,一個在異文化成長異鄉人。

長日將盡,是敘述一個“關於什麼是偉大的總管”,尊嚴或專業?

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

百日計畫:050-競爭市場分析

三月十一日參與了Noa Lifshitz 分享的講座,關於如何有效地與世界上多樣化背景的聽眾溝通。記錄手稿如下,若有缺失與誤解,則為筆者的責任。

2018年3月22日 星期四

百日計畫:047-氣態切片_Gas Biopsy

記錄一些想法~

醫學上,確診癌症或疾病,會使用到生理切片(Biopsy),這些年來,由於技術的進步,也開始可以在血液中得更多的資訊,如CTC&C fDNA等等。

2018年1月6日 星期六

百日計畫:049-Incubator_H.Spectrum_Batch-3

<前言>
今年入選了H.Spectrum_Batch-3的孵化器,雖然是意外,但也覺得很有趣有機會參與這個計畫。

我以『氣體分子感測與疾病』為大方向,並不以特定技術為主。
初期項目以改善現有臨床病人氣體採集方式;建立疾病與氣體組成、趨勢與預測;研發符合Unmet need的生理監測方式,逐漸實現非侵入式的預防性醫療。